这件“看不懂”的翡翠雕刻作品,评委们怎么说?

admin 289 0

怎么形容一块翡翠雕功精细,就是怎么去介绍去的雕刻内容!好在哪,妙在哪!

俗话说“三分料,七分工”,这个“工”就是指雕工,可见雕工的重要性,一般来说雕工的讲究是:“巧、俏、精”。

翡翠雕工 - 翡翠雕工的三种基本技法 玉石雕刻工艺技法通常有三种: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具有三维空间,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

“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能符合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浮雕顾名思义,形象从平面上“浮”起,其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刻工艺技法。

面上“浮”起的形象高,称为高浮雕;面上“浮”起的形象低,称为浅浮雕。

它们的观赏面一般只有正面。

玉器的圆雕和浮雕不能截然区别,有时圆雕中有浮雕的形式,浮雕中也有近似圆雕的表现。

玉器琢磨往往把圆雕、浮雕、线刻融和在一起,成为独特的工艺形式。

透雕也称镂雕,透雕工艺是穿插于圆雕工艺和浮雕工艺中的一种特殊工艺手段,即雕空、镂空、挖空,刻意去掉形象以外的虚体部分,使器物形成通透、灵动的空间感。

透雕工艺使形象清晰,具有玲珑剔透的效果。

请问这件翡翠摆件雕刻的是什么动物?有什么寓意?

 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这件“看不懂”的翡翠雕刻作品,评委们怎么说?

这件“看不懂”的翡翠雕刻作品,评委们怎么说?这件“看不懂”的翡翠雕刻作品,评委们怎么说?  第1张

>>>中国翡翠丨记录视频<<<

PART 2

这件“看不懂”的翡翠雕刻作品,评委们怎么说?  第2张

玉雕艺术应该有多元的审美角度

在艺术的范畴里,我赞同品头论足,拥护说三道四!

然而说到艺术作品,比起千篇一律、一目了然,我以为有“看不懂”的作品存在,这才是好事。这个看不懂,不是作者把作品弄得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而是艺术作品有了新意,有了思考,有了别人没有的新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否成熟?是否合理?是否达到审美完善?总需要有一些作者先人一步,有了这些少数人的先知先觉,我们的艺术追求,也会有突破传统、打破常规的创新发展。

艺术作品需要思考与辩论,看不懂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真的看不懂,可能是作者与作品有表现差距,通俗讲:心到手不到,无法精准把握,岀现表现错位。另一种是我们的审美没有高度、维度、宽度而看不明白也许很高级的艺术显象。

这件“看不懂”的翡翠雕刻作品,评委们怎么说?  第3张

《燕》赵志楠

如何来对待一些我们“看不懂”的作品?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持对作品有更宽阔的视觉空间,而不应该以自身高度去狭隘地解读所谓的我们看不懂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多一份思索,多自问一个为什么?甚至多一场艺术辩论。从而打开固有的思维定式,打开思想的惯性禁锢,许多我们暂时看不懂的艺术作品,也许将来恰恰是对艺术的审美有着趁势性的启示与引领。

这届的作品当中,对部分作品,有的人表示看不懂,大概率是因为没有仔细看,没有思考地去看,没有探索地去看。因为“看不懂”,所以没有用心“看”罢了。根据马洛斯的需求理论金字塔,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自我实现需求层面,所以能对作品进行“看懂”“看不懂”这样评论的人群,已经是一种审美的进步!

作为掌握着话语权的评委者,我觉得,打开自己的审美“天花板”,无论看懂?没看懂?都必须要对作品有自我评价的基本判断面,但绝不是简单的武断!每一次评判都是学习与提升,何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应该是曲高和寡、闭门造车。我们欢迎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鼓励多元的审美角度。

这件“看不懂”的翡翠雕刻作品,评委们怎么说?  第4张

任何感受都不可能是无水之萍,之所以“不懂”,恰恰是观者学习了解过和思考过的体现,也是学养与悟性的体现。只是大众审美与专业审美之间必然还是存在着差距和矛盾。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评奖的公正是相对的。有人说,一件好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不同的人放出去的视角,一定能找到自己特有的感悟与解读。艺术的审美有共性,更不能忽视了个性!

这件“看不懂”的翡翠雕刻作品,评委们怎么说?  第5张

什么是好作品?好作品一定是有思想的,有维度的,有极强的审美共性,更有鲜明的个性

艺术作品的评判从来都是无法客观去标准量化的,这也无怪让人时不时感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以正是这种差距和矛盾为艺术增加了活力,大家不要忘记:许多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歧义,恰恰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没有人生而知之,“不懂”只是审美进程中的一步,也是必经之路。

故此,我喜欢“看不懂”的声音出现,只要作品不是“无病呻吟”。其实都看懂了,还要专业评委干什么!艺术本就该是百花齐放!在这个最好的时代,网络传输的迅捷带来信息交流的便通,这可能是个能真正做到冲破审美“天花板”的时代了。那么我们想要做的、应该做的,就是让艺术学习和欣赏的路上不存在知难而退,而是引人入胜、探其究竟。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欣赏艺术时的开放心态,亦会反哺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编 者 按

我们一直鼓励不同的“声音”,也正因为这些不一样的声音,才有了这一系列严肃的探讨。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当我们在欣赏一些艺术性的作品时,“好看”“具象”“工艺”不再是单一的标准。懂与不懂的探讨,其实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大众审美与专业审美的交流、交融。而电子化的呈现相比实物呈现不仅仅是隔了一个屏幕那样简单——材料的质感、作品的多维以及触感等缺失,而客观上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将之前相对较窄的玉雕圈子推向了普罗大众。事实上,不论是观者品鉴作品还是创作者创作作品,更多追求的可能是一种情绪:共情,共情将观者、作品、创作者三者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可以看到,“看懂”“看不懂”并不是衡量艺术价值的绝对标准,它是审美进程中的一步。我们更应该审视的是:在玉雕文化当中,我们需要传承与发扬的到底是什么。在多元化的世界里,重塑对于艺术价值的共识,一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标签: 翡翠雕花手镯鉴定方法视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