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一个对和田玉一知半解的网络主播说:一旦发现玉石的质地水透,便证明那必然是一块质量极差的青海料。
貌似其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非常的充分,且逻辑清晰。而这种理论在藏家圈子里也颇为流行。但在多年的实践之中,我却遇上过一些与这种观点相冲突的案例,值得在这里与同好诸君共同剖析分享。
其一,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将“水”与“透”混为一谈。这二者有其相关与相似之处。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妙的差异的。
先说“水”,它不仅表现为玉石内部的透明度偏高,同时还意味着在常规的抛光操作之下,其体表多呈现出一种单薄轻佻的玻璃光泽来。
耐心玩味,我们还不难从中体会到这种玉石缺少新疆子玉的油润与老熟气息。而青海所产的晴水料,就是这一特征最为典型的代表。
其二,“透”并不百分之百的与“水”画等号,例如同样透明度高于新疆和田玉常规水平的荔枝冻料,其内外部的光泽特征与前述的青海料极为相似。
只是质地中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胶结感。这是由于它绵密而细腻的纤维交织状矿物结构,所有晶体都以极大的应力相互绑缚、粘连在一起构成的。
所以这种和田子玉往往“透”而不“水”。在手上把玩不会缺乏油润感,再三品鉴玩赏也不会像青海料那般令人生厌。
其中的道理近似于我们平时吃的粘食,越是透明度高的,一般越是紧实筋道。反之,越是透明度低的,往往越是生而松散,粉质感强。
当然,参玉是为了解释和田玉的“水”与“透”,这才在此举出了特例加以分析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子玉透明度的评价,还是要以“适中”为尺度。
透得极致的,多为青海料。而浑浊不透明的极端,则多为高度钙化的僵石,或者贵州所产的罗甸玉。上等和田子玉的透明度,基本上还是近似于油蜡的状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