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女玉友找大叔帮忙鉴定几个玉件,大叔看过后发现她买的东西质量差距较大,有的看起来基本是一眼“大开门”,更多的玉石感觉好像照着“高档”的感觉去做(例如使用了比较高档的机雕),明显感受出料子的肉质不佳。
据这位小姐姐自述,这些商品是这几年从不同的直播间淘来的,她其实非常喜欢玉石的温润美好,同时也享受那种“捡便宜”的购物感。最后买来买去发现——原来玉石“一分价钱一分货”真的不是虚言。回顾自己曾经买过的这些品质较差的玉件,其实也感到有些后悔。说这些看起来便宜的东西,总价合在一起也足以足够买精品。交流的最后,小姐姐不甘的向大叔表示:“为什么你们玉商就不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料子呢,这些普通玩意能骗得了一时,却留不住客户啊!”
玉友的沟通也引起了大叔的共鸣。对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好好的做生意引来回头客不是正道吗?尤其我们和田玉这类并不是快消品,为啥就不注重品牌建设呢?仔细思考以后,发现这条路根本走不通,今天大叔就来结合自己的经验,聊聊这些年对直播发展的一些看法。
首先在大叔的记忆中,直播卖货实际上16年就已经有相关的技术,淘系平台已经出现了一些大店,可以开直播权限。这里有个插曲,那时候个人C店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眼界较窄的阿里系,把这项功能当成了大品牌大店吸引客户的“增值服务手段”。
因此赶了大早的淘系没有把直播真正发展起来(躺在家里收着天猫的店租多爽,创新多累?)。结果狼来了,被抖音和快手这些“网络后生”倒逼,整体的直播行情在19~21年攀上巅峰,这其中还有个非常重要的推手——就是全球疫情的到来。大家有很多的时间待在家里没有什么事情做,电视剧刷完后自然浏览直播就成了一种很另类的习惯消遣。里面的主播说话又好听,活又花样百出,卖的货品看起来又便宜。最终的结果就是到疫情基本结束,自22年开始,全国上下所有的商品领域都一股脑往直播赛道冲击。从源头(工厂)的角度来分析,只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条是打造自己的IP,将IP概念和品质进行挂钩,影响消费者形成一种思维惯性;第二种就是尽可能的压低各种成本,从人员品质到物料品质,都尽量标榜自己是走量赚钱。
很不幸的是,和田玉行业最终自动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主要诱因是玉石这种特殊藏品的上游供应是无法垄断的,大家都是靠现金说话,因此有货的供应商,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货品批量给销售量大的渠道进行分发。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资源有限,品牌力又不强的普通商家,立刻就陷入了“二八效应”的绝境,想要分大品牌留下来的那一点汤汁儿,是不是就得把价格放到一个很低的状态?甚至可以说,这个“低”已经超越了正常货品的品质(比如翡翠直播大把的9.9包邮)。为了能发货又不亏本的产品,品质能好到哪里去?全靠忽悠+客户上当的一锤子买卖。
回到文章开头,这位小姐姐很有代表性,同样也是上了很多“捡漏”直播间的当,最终发现原来这些钱完全可以直接购买精品。然而她的思路代表了大多数网友的市场真相——直播的本质就是需要一个用户教育,甚至是被欺骗的过程(前一秒真诚鞠躬含泪,下一秒三二一姐妹上车)。好货在市场中是稀缺的大家都想要,普通货品就是用来快速回现金流,谁还管你用户的感受如何?在如今砸钱投放广告就来速来IP的快钱时代,打造一个品牌费心费力,不如打打擦边球,走在钢丝上摇摆,封了一个店我再开一个,只要广告投的够,客户自然源源不断,终于将“聚沙成塔”完成了“击鼓传花”。
经过大叔这么一梳理,大家是不是立刻感受到原来直播的运行核心是这样,所谓“市场有无形调节之手”虽然现状不太好,不过市场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错,只能说消费者被教育的还不够狠,冤枉钱花的还不够多,或者更深层次的去跃层思考,也许是有关部门在这些领域的法规规定的还不够严苛(譬如专门的《直播法》,《消费者网购法》之类的),让奸商有可趁之机。苍蝇不叮无缝蛋,面对行情无奈的心情不是我们这样的小玉商能撼动的,只能是提醒一个是一个吧。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