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admin 259 0
有人说娘子关得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她是谁呢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1张

娘子关南城楼

"娘子关"这一名称,目前可见的最早文字记载,当为北宋时期的历史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承天军,建隆元年以真定府娘子关建为军"。

由此观之,由苇泽关易名娘子关的时段,当在唐末至宋初之间。

娘子关名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段出现?苇泽关名因何易为娘子关名?

一千多年过去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一段历史公案,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笔墨官司。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2张

娘子关宿将楼上的唐平阳昭公主塑像

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娘子关,相传是因唐李渊第三女、李世民之姊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守此地而得名。这一说法,见于乾隆、光绪《平定州志》记载:"娘子关,在州东北九十里,即古苇泽城。唐平阳公主驻兵于此,故名。"之后,历修官史方志均持这一观点

但是,近来又有一种说法,娘子关得名,与平阳公主无关,而是另有其人。

此人就是妒女。

妒女是谁

南梁任昉所撰《述异记▪上》:"并州妒女泉,妇人不得艳妆彩服其地,必兴云雨,一云是介推妹。"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有个妒女泉,妇女要是打扮得很漂亮、穿着太艳丽从泉边经过,妒女就会不高兴,就会嫉妒,就会让老天爷下大雨。这个妒女,就是介推的妹妹。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3张

娘子关绵河及瀑布(妒女泉)

介推,也称介之推,或介山之推,就是公元前655年,骊姬之乱后,跟随晋国公子重耳一路逃难流浪,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的那位晋国贤臣隐士。

妒女,就是介之推的妹妹,人称介山氏。

介子推有个妹妹,这事靠谱不?这个介山氏,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其人?

介子推,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有关他的最早历史记载见于《左传》:"晋候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与母偕隐,遂隐而死,晋候求之不获,封田以志其过、旌善人。"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4张

引用自头条百科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晋公子重耳落难,介子推不离不弃。重耳登基后犒赏众臣,独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去表功讨赏,携母归隐,后来就死了。晋文公追悔莫及,但是找不到介子推,便封了一块地给他,算是奖赏,也用以提醒自己的过失。

后人在这段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将对其的崇敬和怜悯之情付诸文学,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如割股奉君、龙蛇之歌、渡河不满、隐居山林、得封介山、火烧绵上、足下起源、祖载设桂树起源等等,特别是寒食节起源,成为了流传最广、最乐为世人所接受的民间解释。

但是,介子推隐居何处?具体怎么死的?晋文公又为何会寻找一个"从亡者"?这些,《左传》都没有交代。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5张

介子推母子塑像

特别是介子推到底有没有一个妹妹,在南梁任昉《述异记》之前,历朝历代的官修正史,均无记载。

《述异记》是一本什么书?看书名就知道,所记多是鬼异之事。《论语》曰:"子不语怪力乱神",《述异记》中所说的介子推妹妹,还有她能兴风作雨这种事情,自然不足据信。

但是,后人却以此为据,从唐代李諲《妒女祠碑•妒神颂并序》开始,有关妒女的碑刻、诗文、词赋、序跋等屡见于世,如金代元好问的《游承天悬泉》、金代赵秉文的《游悬泉赋》、明代苗蕃的《妒女祠碑》、清代朱彝尊的《平定州唐李諲妒神颂跋》,影响所及,致使明《永乐大典》、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清光绪版《山西通志》等官修正史方志也均记载:"苇泽关,一名娘子关,盖以妒女祠得名。"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6张

娘子关瀑布,相传妒女祠在其附近

即便如此,对于妒神作为介子推之妹的身份,唐代以后,一些文人学者却是颇多质疑。

比如,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就对介山氏的存在表示怀疑,他认为其来历不足据信,并说:"祠碑大历中判官李諲所撰,辞旨殊谬",又说"当时大历十才子,争遣李諲陋语"。

清代学者顾炎武、朱彝尊等,对李諲妒神颂也颇多微词,认为"这件事有点说不通",且"力非之"。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7张

唐代李諲《妒女祠碑•妒神颂并序》,现迁藏于太原傅公祠(山西省博物馆)

光绪《平定州志》干脆说:"以妒女为介子推之妹,穿凿甚矣。"官书认为,把妒神附会为介子推之妹,真是荒谬之至。

介子推之妹因何叫妒女

妒女,亦作"妬女"。妒,就是嫉妒、妒恨的意思,是一种恶德。

自古以来,"悍妇妒女"作为封建伦理纲常所不容的"异类",往往被男性社会所不齿,以至在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中,经常被塑造成极具讽刺和教化意味的形象,如《狮吼记》中的柳氏,《疗妒羹》中的苗氏等。

介山氏这一妒女形象,与上述悍妇有所不同,她是基于女性不肯屈从于男性制定的性别规则,从而试图发出一种"女性的声音"。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8张

参考资料来源于头条百科

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对这种"女性的声音",就有详细而明确的解释:"并州石艾、寿阳二界有妒女泉,有神庙。……俗传妒女者,介之推妹,与兄竞,去泉百里,寒食不许举火,至今犹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介山氏所"妒",不是夫妻间的情事,乃是"与兄竞",也就是说跟自己的兄长意见不合,闹矛盾。

那么,介之推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连自家妹妹都看不下眼去了呢?

光绪《平定州志》云:"兄禁火,妹举火,故谓之妒女。"

对"兄禁火,妹举火"这件事,唐大历十一年(776年),游击将军、上柱国李諲撰写《妒神颂并序》作了一番详尽的解释。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9张

妒神碑拓片

碑文说,当年介子推功成归隐,始终不肯接受晋文公的爵禄。介山氏认为兄长不愿做官、不愿为国家做事,这种做法于公于私都不对,甚至还有要挟君主,以此标榜自己高风亮节之嫌。

特别是后来,介子推被焚绵山,晋文公下令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户户吃冷食,遂形成寒食习俗,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不举火。

晋地百姓因长时间不能生火,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又天天吃冷食,身体也受不了,经常生病,苦不堪言。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10张

娘子关绵山、绵河、绵河铁桥

介山氏本来就"耻兄要君",又见因自家兄长的缘故,弄得老百姓天寒地冻时节,连一口热乎饭都吃不上,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便决心改变这一寒食陋俗。

遂于冬至开始,每日砍柴,百日之间,聚柴成堆,在清明时节举火自焚。

正是由于她这一壮举,晋国便将寒食节改为3天,百姓生活得以恢复正常。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11张

娘子关瀑布

后人为纪念介山氏,在山下的悬泉旁为她立祠,称"妒女祠",旁边的瀑布泉改称为"妒女泉",焚火之山也称为绵山,与200多公里之外的、其兄长介子推"抱木而燔死"的介休绵山遥遥相望。

娘子关真的有妒女祠吗

《魏书・地形志》载,乐平郡石艾县 "有井陉关、苇泽关、董卓城、妒女泉及祠。"

今天的平定县,在北魏建国元年(386年)的时候,改上艾为石艾,属并州乐平郡(今昔阳县)。《魏书・地形志》中首次出现"妒女泉及祠",但是没指明具体的地点,也没说跟介子推之妹有什么关联。

到了隋朝,地理学家朗蔚在其《隋图经》中这样写道:"泽发水,今俗亦名妒女泉,大如车轮,水色青碧。百姓祀之,妇人不得艳妆悻衣新彩临之,必兴雨雹,故云妒女,介子推妹也。"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12张

娘子关附近的民居

唐李吉甫之《元和郡县图志》以此为据,对其地理方位做了详细注解。该书卷十三河东道太原府广阳县条:"妒女祠,在县东北九十里,泽发水源。今其泉初出,大如车轮,水色青碧。"

今天的平定县,在唐朝的时候叫广阳县。泽发水,据《元和郡县图志》同卷载:"一名阜浆水,亦名妒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东。"

董卓垒,在今娘子关西8公里的董寨村。据《山西通志》记载:"汉董卓为并州牧,驻兵于此"。

之后,唐朝张鷟《朝野佥载》对妒女泉的位置,以及妒神信仰避忌又提供了更多线索:"并州石艾、寿阳二界有妒女泉,有神庙。泉瀵水深沉,洁澈千丈。祭者投钱及羊骨,皎然皆见。俗传妒女者,介之推妹,与兄竞,去泉百里,寒食不许举火,至今犹然。女锦衣红鲜,装束盛服,及有人取山丹、百合经过者,必雷风电雹以震之。"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13张

娘子关绵河畔的民居

这段记载,不但解释了介子推之妹因何而妒,还明确指出,若有人胆敢不敬妒神,必会遭"雷风电雹"之灾。

据传,久负盛名的唐代李諲《妒女祠碑・妒神颂并序》碑刻,原立于娘子关妒女祠中,民国初年迁至太原傅公祠(山西省博物馆)。

据以上史料可以断定,娘子关古时确有妒女祠,俗称"娘子庙"。至于何时始建,无据可考。

我们只能从现有的史料,作出一个不太肯定的判断:至少在隋朝的时候,娘子关就有了妒女祠,其规模还是挺大的,在唐大历年间的时候,"神祠水之浒,仪卫盛官府",祠里的左右仪仗和卫士很多,不亚于一个官府的人马。

大约是在明清时期,妒女祠渐渐倾圮。这一点,可以从明清一些文人留下的诗句中可以得到证实。如平定籍文人苗蕃《妒女祠碑》:"妒女幽踪作颂传,残碑永寿地灵偏",清乾隆年间平定知州王祖庚《妒女祠》:"草鞠荒祠暮雨寒,残碣还刊大历年",同是平定知州的陶易在《李湮撰妒女颂》也这样写道:"祠畔荒凉草自凄,尚留残碣载评题"。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14张

当年的娘子关东口村妒女祠遗迹(今娘子关村)

有资料说,据当地老者回忆,妒女祠遗址应在娘子关瀑布源泉靠东一带,现今当地村民俗称"庙坪"的地方。1937年娘子关战役前后,"庙坪"那个地方还存在一些残破房基及石人、石马等庙宇遗迹,今已踪迹全无、片瓦不存。

娘子关是不是因这座"娘子庙"而得名的

娘子关到底得名于哪个"娘子",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为此争论不休。直到今天,这场无休无止、也无结论的争辩仍在继续。

娘子关作为地名,起初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其作为行政区域的正式名称被官方肯定,并纳入到官撰文献中,至迟是在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的第一年。有关建隆元年在真定府娘子关建军的史实,在《续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当是确凿无疑。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15张

拍摄于1937年的娘子关绵河、绵山风貌

据《永乐大典》《读史方舆纪要》《山西通志》等史著的观点,娘子关得名,源于妒女祠(娘子庙)。而妒女祠的建立时间,依据目前可见史料,至迟是在隋朝,但是,一直到唐末,妒女祠香火缭绕、盛极三百余年,苇泽关依然是苇泽关,娘子关这个名字始终没有出现。

始载"娘子关"一名的宋《元丰九域志》,惜墨如金,对娘子关名来源只字不提,为后人破译娘子关得名由来,设置了障碍。

在古州平定,人们大都认为娘子关名源于唐平阳昭公主,也因此,人们将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平阳公主金身高塑于娘子关宿将楼上,向世人宣示因平阳公主而名关的美好传说。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16张

娘子关宿将楼上的平阳公主塑像

其实,这也并非一个凭空想象的传说。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编修《大清一统志》之后,历修《平定州志》,以及民国三十六年出版的《辞海》均持"唐平阳公主驻兵于此,故名"这一观点。

明朝文学家王世贞《娘子关》一诗:"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军前高义旗",为平阳公主说作了很好的注解,就连娘子关土生土长的清末文人李素也认可了这一说法,在同是《娘子关》的诗中写道:"唐家娘子军令颁,娥眉当关壁垒严。"

应该说,历史上的古人在编撰志书和编撰《辞海》时,对娘子关历史的认定,应该是经过多方考证的,是很权威的,应当尊重。

当然,"妒女说"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也不能偏废。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17张

清朝康熙版《平定州志》

于是,在1992年版《平定县志》中关于娘子关得名由来形成了"两说并存"的观点,即:"一说唐太宗李世民之妹平阳公主率兵驻守,创建关城,故名;一说春秋时期介子推妹介山氏焚死绵山,后人筑妒女祠,因绵山妒女祠得名。"

此说一出,顿时引来一些人的责难。

他们坚持认为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是"离奇的'假冒伪造历史史实'重大案件",是"虚妄之说";还有人哭天喊地为妒女鸣冤:"妒女的英名,被清代《平定州志》肆意的毁谤,亵渎、蹂躏和践踏",还说妒女之冤,为文史奇冤,为栽赃之冤。

娘子关名不是源于唐平阳公主,而是另一个女子  第18张

娘子关长城

2000年8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时为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地方志文献研究会顾问来新夏先生《娘子关览胜》一文:"娘子关虽说被排为天下第九关,但它却是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一座关。它的得名,尚存异说。一说其地旧有妒女祠,为晋人介子推之妹而立,俗称娘子庙,关以是得名。传说介妹因介子推自焚绵山有要挟晋文公之嫌,嫉愤而死。这一说法虽略有文献可寻,但显然是为了维护国君权威而造,不足信;另一说是,相传唐李渊第三女、李世民之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守此地而得名。这一说法虽于史无考,但颇有浪漫色彩。二说难定一尊,姑并存之。"

一锤定音!全国最权威的官媒,再加上最权威的地方志研究专家,这一篇文章算是为娘子关得名之争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标签: 恶德公子翡翠鉴定方法视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