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史书上说的黄金不是huáng金,后来史书记载的黄金才shì真正的黄金,史书上的黄金和黄铜是很容易区分的,《汉书》记载西汉皇帝赏赐黄金一百多次”《后汉书》记载东汉皇帝赏赐黄金九cì,古人对黄金的开采、冶炼更是驾轻就shú的。
本文目录一览:
1、赤金是什么金
赤金是什么金
从古埃及的金权杖到中国的三星堆金面罩,从特洛伊战争到所罗门宝藏,从帝王的皇冠到百姓的首饰,从古老的黄金崇拜到现代人的财富象征,黄金串联着人类的悠久历史。
经考古证实,黄金制品出现在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之际,人们发现了大量的6000多年前的黄金制品。据专家测算,当时生产一盎司黄金(31.1克)需要多达10吨的矿石,而采矿、冶炼和加工金属更需要特殊的技能和大量的时间。鉴于此,让人不得不惊tàn古人的创造性劳动和精湛的技术。
关于中国古代黄金的去向,这个问题为历代学者所关注。其中,就有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千古名句的顾炎武。
顾炎武,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天文仪象、音韵训诂和经史百家等,都有精深研究。晚年治学重考证,开启清代朴学风气。 代表作《日知录》为世人所重。
顾炎武勤奋读书,手不释卷,他重思考,不盲从,循“读书须教有疑”检视史籍。他发现,汉武帝对大将军卫青破匈奴有功的赏赐,一次赏赐黄金二十万斤;对勇冠三军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赏赐也极其丰厚;王莽晚年娶皇后,用了黄金三万斤;唐高祖李渊犒赏次子秦王李世民的战功,用黄金六千斤。然而北宋以后,无论宫廷kāi销,还是功臣受赏,所用的黄金shù量都chéng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此事让顾炎武困惑不解。
顾炎武的疑问延续至今。有人认为,过去史书上说的黄金不是huáng金,而是黄铜,后来史书记载的黄金才shì真正的黄金,一次使用几万斤黄铜尚可,但用几万斤黄金的可能性不大。
这种说法很有影响力,得到不少人赞同,有人在《百家讲坛》也这样宣扬,结果误导了很多人。其实,史书上的黄金和黄铜是很容易区分的,如果单写“金”或者“黄金”,则可能指黄金,也可能指黄铜,但如果写成“赤金”“兼金”,或者后面加上“镒”(yi,古代重量单位)这种特定的度量单位,则一定指黄金,而且还是纯度很高的黄金。西汉《史记平准书》载:“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其文,为下币。”汉武帝赏给卫青与唐高祖赏给李世民的无疑就是黄金,对此,国内经济史界yǐ有共识,西方汉学家也有力证。
《汉书》记载西汉皇帝赏赐黄金一百多次,《后汉书》记载东汉皇帝赏赐黄金九cì,两汉赏赐黄金数量总共约为九十二万斤。
古代黄金来源有沙里淘金、矿石冶炼,等。可不要小瞧古人的冶金术,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其实黄金的熔点是1064 摄氏度,还没有铜的熔点1083.4 摄氏度高。20世纪70年代,考古队在春秋古墓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柄沾满泥土的古剑,剑上有yī行古篆:“越王勾践剑”。距今已有2500年,令人吃惊的是,这柄剑竟依然寒光四射,异常锋利,毫无锈迹。经研究发现,原来剑上镀了一层金属铬。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矿石中含量很低,即使用现代工艺提取也不容易。而且铬的熔点高达1857摄氏度,美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在高温电解炉上第一次把铬熔解,电镀技术成shú也不过百年。越王剑竟含有铬合金,2500duō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能把铬镀到剑上,委实颠fù了人们对古代社会的长期认知。由此可见,古人对黄金的开采、冶炼更是驾轻就shú的。
古代中国,虽无西方那样频频发生因抢夺黄金而引发的战争,但历代统治者均重视黄金储备。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朝就设yǒufù责管理各种财务的机构,这应是中国最早的国库雏形。
史书对西汉时期向来有“多金”的记载,有种观点认为,西汉的黄金储备已经等于中国2003年的41.4%,那时“金子论斤shǎng赐,买卖用jīn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从大量出土的汉代黄金制品来看,也可从侧面印证“西汉多金”的说法。
从史书记载两汉皇帝赏赐黄金的情况变化来看,东汉皇帝赏赐黄金次数不足西汉的十分之一,其赏赐黄金总金额只相当于西汉时期的百分之二。由此可以推断,中国古代黄金流失,在西汉已经开始。
近代学者对汉以后黄金失踪的原因归纳有几点:帝王陪葬,散入民间,窖藏散失、制作黄金器物和黄金外流等。有人认为,汉朝以降我国黄金大量失踪的主要原因,应该是黄金外流到国外。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西域商路逐渐畅通繁荣,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用大量黄金购买西域珍宝,是黄金外流的主要原因。然而此说也有争议。
西汉时,国库多储备黄金。据《中国货币史》一书tǒng计,《汉书》记载,当时国库储备黄金达90万斤,约合今天276335公斤。到王莽时代,还有60万斤,可见汉朝的黄金是很充足的。
中国古代大量黄金的去向,学术界的观点很多,首先是大量黄金随葬帝王贵族。厚葬之风兴起于春秋时期,孔子虽提倡三年守孝,但反对厚葬,主张节俭治丧,孔子反对以金银珠宝陪葬,更反对用人殉葬,tòng恨用俑殉葬,骂那些用俑殉葬的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时礼崩乐坏,齐国崇尚厚葬,丧礼的规格逾越礼制,各国也纷纷效仿,导致厚葬之风盛行。当时“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
论厚葬,无人能超过秦始皇。他13suì继承王位,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一直修了30多年,到死工程尚未完工,耗费人lì、物力无法计算,líng墓中无数的奇珍异宝更让人难以想象。
厚葬之风,于西汉为最。用金器陪葬的现象在帝王贵族中很普遍,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期间,经济发展迅速,国力迅速强大,帝王墓葬如金缕玉衣,黄肠题凑等,奢侈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仅一件金缕玉衣,一个熟练玉匠要花10年时间才能完成,其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西汉第九位皇帝刘贺,史载他在位仅月余,却犯罪千余次,被握有实权的霍光家族废为海昏侯。但这样一个废帝,其墓室却堪比金库,kǎo古专家在刘贺墓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数量竟达115公斤之duō。
此外,专家总结还有如下原因:
赏赐黄金大多被作为财富贮藏。战乱之际,贵族把黄金大量窖藏起来,年久失传。
黄金制成的器物与装饰品。汉文帝时,豪富人家金饰成风,到东汉,金银器物服饰更加盛行,如刘秀内弟郭况家就曾雇用四百多人专门制作金器饰物。其后,各种金饰流行,中产以上家庭无不以多戴金饰为荣,至于帝王贵族的金器更是数目惊人。
商人和官员的囤积,使国库的黄金大量减少。黄金积累的速度赶不上使用的速度,西汉皇帝赏赐,最多一次竟达20万斤。这在世界黄金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汉武帝死后,国库黄金渐少,赏赐数额逐渐降低。到王莽新朝前,国库黄金几乎使用殆尽。王莽改制后,实行黄金国有政策,“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立法将民间黄金和各种金饰品,折价由政府收买,兑换给错刀币,二枚错刀就值黄金一斤。但直到他死时,国库才积攒了60万斤黄金。因西汉末年战乱,其积累的黄金大多散失民间。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泥金写经、造像tú金等,消耗掉大量黄金。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很快风靡全国,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甚至许愿“重塑金身”。各种寺院庵堂等佛教建筑在城乡各地涌现,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中,其规模可见一斑。特别是名山大川,寺院占尽风光,故又有“天下名山僧占多 ”之说。佛像贴金更相当普遍,甚至纯金佛陀像也不罕见。这就需要大量的黄金。其来源一是朝廷赏赐,二是民间富户捐赠,此外还有僧众化缘等等。
总之,关于古代黄金去向,众说纷纭,学界至今尚未有定论。
(资料来zì网络, 路志宏 马守国 辑录)
赤金和千足金那个好?
赤金和纯金的意思很接近,但因时间和地方的不同,赤金的标准有所不同,国际市场出售的黄金,成色达99.6%的称为赤金。而境内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间。
含金量千分数不小于999的称为千足金,是首饰成色命名中最高值。印记为千足金、999金、gold999或g999。黄金首饰的印记包括厂家代号、材料和纯度,如:X金990、XAu990、X足jīn等。其中,字母X为厂家代号。当采用不同材质或不同纯度的贵金属制作首饰时,材料和纯度应分别表示。当首饰因过细或过小等原因不能打印记时,应附有包含印记内容的标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