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admin 827 0
一件对标国博明星藏品的白玉架鹰童子近期在北京鸿盛祥卖出了170万的天价!器身通体以圆雕与透雕相结合的方式雕刻出一幅立体生动的童子架鹰造型,童子造型自宋代开始即成为中国玉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辽金春水、秋山玉器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你能想到吗?一件对标国博明星藏品的白玉架鹰童子近期在北京鸿盛祥卖出了170万的天价!有人说不值,有人说捡漏,您认为呢?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1张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2张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3张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4张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5张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6张
|明  白玉架鹰童子|
L:4.1cm  W:2.3cm  H:6.8cm
北京鸿盛祥春拍  2023.7.8  13:00pm
Lot  043
估价:RMB300,000-400,000
落槌价:RMB   170

记录:法国藏家旧藏
参照1:《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下卷,P.392,Lot  .181
2:《契丹王朝》,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编辑,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P.113,臂鹰出猎图

童子取材白玉,质地细腻,莹润通透。器身通体以圆雕与透雕相结合的方式雕刻出一幅立体生动的童子架鹰造型,颇具生活气息。童子站立,圆脸丰腴,头梳桃髻,面色欢愉,憨态可掬。右手架鹰,左手持绕肩荷叶,鹰身体形健硕矫健,羽翼刻绘清晰,荷叶硕大饱满,纹理刻画写实形象。整体雕刻手法精湛细腻,将童子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语言刻画得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郁,饶有意趣,令人回味。

童子造型自宋代开始即成为中国玉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此题材在明清时期更为流行。整件器物玉料精良,雕工娴熟,边缘圆润,构思巧妙,抚掌赏玩,意趣无穷。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7张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8张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9张

这件170万落槌的童子,与国家博物馆藏辽 · 白玉持鹘童子异曲同工!国家博物馆藏品则高6.4厘米,宽2.7厘米。白玉。圆雕立童,面部饱满,五官端正,身着长衫,背部浅浮雕结状带纹。双手置于胸前,右腕托一只海东青鹘,臂腕处戴有臂鞲(gōu)。左手似拿食物正在喂鹘,生动展现出辽代人工驯鹘饲食的真实情景。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10张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11张

辽金春水、秋山玉器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充满了草原风情和艺术气息,展现出其独特的渔猎捺钵文化。春水、秋山玉器的使用者多为皇室成员及贵族,是身份的重要标志。玉料产地,大多来自我国新疆和田地区。

辽、金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居住着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他们以放牧狩猎的游牧生活为主,并随着季节气候的四季变化随水草而迁徙。在辽代逐渐形成了帝王春、夏、秋、冬“四时捺钵”的习俗。辽代地理环境各殊,四时各异。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12张辽·白玉架鹘童子  国家博物馆藏
高6.4cm宽2.7cm

器圆雕立童,头顶留一条发,系带。穿左衽窄袖袍,腰、背系绦,佩刀,已残缺。双手置胸前,右腕架一只鹘。臂腕处戴有臂鞲。左手似拿食物正在喂鹘。“鞲,臂衣也。”鞲原是射箭时套于左臂上的革套,起保护手臂的作用。也可用为架鹰饲食的护具,以防鹰爪抓伤身体,故有“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的诗句。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13张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14张
辽·玛瑙臂鞲 赤峰市博物馆
赤峰市松山区大夫营子辽墓出土

辽墓出土的玉臂鞲、玉柄刺鹅锥等猎具,反映了辽代契丹民族捺钵文化和尚武精神的文化精髓。鹘即隼,又名海东青,是一种体型较小但敏捷凶猛的鹰,善于袭击天鹅、大雁等鸟类。辽金元时期,皇室贵族盛行驯养鹘来助力。这种玉雕造型较为少见。“春水”是一种政治和娱乐融为一体的渔猎活动,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凿冰取鱼、“海东青”鹘捕鹅雁等。白玉架鹘童子生动展现了辽人驯鹘饲食的情态。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15张金·青玉镂雕鹘啄鹅带饰  国家博物馆
长8.3cm、宽7.6cm
青玉,圆形环托高浮雕、镂雕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天鹅形体高大肥硕,长颈向上弯曲,嘴部微张。鹘高展双翅,爪抓天鹅脑部,锐利的尖喙正欲啄鹅的头顶部,背部有对穿孔。

此器采用透雕、浮雕和阴刻等技法,鹘和鹅的羽毛用排列整齐的粗阴刻线表示,具有写实风格,是金代春水玉典型器,立体感强,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将独特的草原民族捺钵文化,浓缩在小小的玉器上,展现出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16张

金至元 「春水」玉带饰 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辽史·营卫志》记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捺钵,是契丹语,即皇帝巡幸之地,又叫行宫、行在。一年有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和冬捺钵,每年四时,周而复始。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17张宋·佚名《秋力图》

春水、秋山称谓来自《金史·舆服志》:“金人之常服,其束带曰吐鹘,吐鹘以玉为之……其刻多如春水秋山饰”。这些记载为鉴定传世鹰鹘捕鹅雁、虎鹿山林玉器的年代提供了依据。春水玉表现春季纵鹘捕鹅雁场景,秋山玉表现秋季虎鹿山林场景。春水秋山玉经辽金创兴和发展,到元代达到高峰。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18张元·白玉镂雕鹅穿莲绦环  国家博物馆
长9.6cm、宽8cm
白玉镂雕鹅穿莲绦环,白玉,在椭圆形环托上高浮雕、镂雕鹅穿莲的春水图案,辅以莲花和荷叶等纹饰。天鹅穿梭于芦苇丛中,翅膀和荷叶用排列整齐的阴线表示。环托一侧较大的隧孔与绦钩相钩套,另一侧稍小的透孔应与绦带固定。采用深挖翻卷,翻转交大,交错叠压等镂雕工艺,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立体感强,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19张元·白玉莲花首雕鹘绦钩  国家博物馆
长8.3cm
白玉莲花首雕鹘绦钩,白玉,钩首浅浮雕莲花纹,钩腹浮雕一只鹘,回首展翅飞翔状。钩首小而扁平,与腹部纹饰有一定距离,便于钩首能顺利钩入绦环中。绦钩腹面雕鹘,此绦钩与白玉镂雕鹅穿莲绦环配套使用,系于丝绦带上。

两件绦带饰均为白玉制成,玉质精良,雕工精湛,传世罕见,二者在玉质、纹饰和雕刻技法上都相近,为仅见传世春水图案绦带饰中精湛的艺术珍品。元代蒙古人穿袍服,需在服外束带,称之为“腰线”。

上层贵族喜用玉质绦钩扣绦环装饰非常流行,绦环有的光素,有的高浮雕、镂雕玉图画。元代画家所绘《名贤四像图》中的虞眉庵像,腰部用绦钩扣绦环作饰。考古发现元代道士冯道真入殓时,其袍服外束有丝绦带,带上用绦钩扣绦环为饰。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20张元佚名《名贤四像》
长77.2cm、宽27.4cm
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21张金·白玉镂雕巧作鹿纹柞树带饰   国家博物馆
直径5.9cm
白玉,带黄色玉皮。表现北方金黄色美丽秋景和狩猎场景。黄色的柞树下,镂雕一只肥硕的鹿,双角和耳后伏,掩映在灵芝、树干和山石间。背部平正,左右均有孔洞。此器造型精美,应为金代秋山图案玉带饰。玉质优良,为上好的和田籽料制成,有油脂光泽。

秋山玉是金元民族独有的玉器,金代秋山玉多采用浮雕、双层或多层镂空透雕等雕刻技法,工艺复杂,雕刻精细,纹饰布局合理,景物相互辉映,构图巧妙,有沉稳大气之感,体现出金代北方少数民族工艺特征。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22张金-元·白玉镂雕巧作山石柞树卧虎摆件  国家博物馆
高5.9cm宽6.8cm
白玉,带黄色玉皮。一只老虎卧伏于山石柞树旁,体型肥硕,双目圆睁,一爪托腮,尾部高高翘起,用长三角形表示皮毛。柞树叶宽大,用阴线来表示树叶茎脉,山石上方有一朵灵芝纹。

玉质精良,造型生动,技法精湛。采用镂雕、巧作等雕刻技法,展现出一幅深秋山林间意趣盎然的秋捺钵图景,是秋山玉代表作。金元秋山玉多使用巧作技法,在玉器表面利用黄、金黄、枣红或褐色玉皮的和田子玉进行巧雕,用金黄色巧雕柞树植物,虎、鹿、狼和兔等动物的皮毛,来表现秋天北方山林迷人的景色,形象鲜活生动。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23张金·秋山玉饰  上海博物馆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24张
宋金·仙人贺寿山子   国家博物馆
宽19cm、高9cm
器双面雕刻贺寿图。正面是仙人执拂尘乘鹤飘然而至,地面一童子手拿寿品相随,另有两头鹿恬静地凝望着仙人的到来,背面是一位老寿星站立在林间,伴随童子、鹿、鹤。用玉皮黄色雕刻树木来表现深秋之浓意。仙人与动物和平共处于山林之间,立体感强,构图唯美,刚劲浑朴,显现晚秋山林意境。

辽代的與服制度中也没有春水、秋山纹饰的记载。而金代女真人将这一题材典章化、制度化,并正式定名为“春水”、“秋山”,成为金代最流行的艺术题材之一。金熙宗(1135-1148)时,于皇统三年(1143年)主谕尚书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刺钵。”

故从金熙宗开始,陆续有春水、秋山的记载。至此金代春水、秋山制度日益完备。在金代舆服制度中有春水、秋山纹饰的记载。12世纪末期,即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5),确定“衣服之制,…三年之内当如制矣。”金人常服,“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其束带曰吐鹘。“……吐鹘,玉为之,金次之,…其刻琢多如春水秋山之饰。”

另外还规定,皇帝穿衮服时所搭配的凉带上也有七件玉鹅饰件,铊尾束各一。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25张
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之臂鹰图

从上述可见,正式确定了春水、秋山腰带与铊尾多作“鹘捕鹅”与“熊鹿山林”纹饰。从此,这类玉饰雕刻数量渐多。《金史》中将金人服饰上的鹰鹘捕鹅雁图案称为“春水之饰”,将其服饰上的虎鹿山林图案称为“秋山之饰”。这也是现今见到的史书中最早记载使用春水、秋山玉器的文献,为鉴定传世品中鹰鹘捕鹅雁、虎鹿山林玉器的年代、民族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有来头!170万的玉童子!  第26张

“我知春水秋山意,不尽来时季候风”。作为辽元时期北方玉器的代表,它们不仅表现了玉匠们的奇巧设计和高超技艺,更能让我们了解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娱乐活动,体现出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