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高古玉都有沁色?
你好, 高古玉器(汉代前)的来源,有的源于地方玉,有的来自新疆的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 但是古人制玉却认为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动物留有玉皮及巧色) 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带有沁色。 玉质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环境不同、埋藏的时间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几种沁色。 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我们如今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后沁入的。怎样识辨古玉的沁色
怎样识辨古玉的沁色▶采访人
吴树(图右)
知名文化学者、作家。
▷受访人
张慧(图左)
(网名“古玉居”),知名古玉收藏鉴赏家。
▶吴树:古玉丰富的沁色,素来备受历代收藏者的青睐。在满足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为古玉鉴赏者打开了一扇辨别真伪的古玉之门。今天再次与知名古玉收藏鉴赏家张慧先生见面,来谈谈这方面的话题。张先生做个概述吧?
▷张慧:好的。在中国,玉文化从旧石器时代绵延至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从兴隆洼的淡绿色玉玦,到红山文化绿色的C型龙,再到良渚文化鸡骨白的玉琮。古玉记录了人类生活的进步和岁月的变迁。
神玉时代,玉器代表巫觋与神沟通的灵媒;王玉时代,它象征至高无上的王权;礼玉时代,它代表君子如玉的品格。美玉作为人类精神和美好事物的象征,伴随着人类的每个发展阶段。
红山文化 玉鹰
玉文化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红山文化的玉龙、玉鹰,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剑饰、带钩,汉代的瑞兽,唐宋的花鸟发簪,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别是清代,雕琢艺术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巅峰,为中华玉文化添增了绚丽的色彩。
古玉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埋藏环境、地理气候、矿物质和有机物沁染、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各种斑驳绚烂的非原生态色彩出现,我们称之为沁色。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古玉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
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 ,就是极言其色彩之多。一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土沁;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而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体的盘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的滋养,玉性又会慢慢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金沙文化 五彩沁玉环
西汉 朱砂沁玉剑首
良渚文化 鸡骨白玉琮
▶吴树:古玉的沁色主要有哪些种类?
▷张慧:古玉常见的沁色有水沁-白色,朱砂沁-红色,土沁-土褐色和红色,水银沁-黑色,铁沁-暗红色,铜沁-绿色。出土之玉常见沁色,分别有白色雾状的水沁、黄色的土沁、黑色的水银沁、绿色的铜沁,是由于玉器晶体表面布满细微裂隙,有机物或金属元素沁入,就会产生沁色。前人对沁色的误导,如:“地火沁、血尸古”等说法,均属于缺乏科学基本知识的无稽之谈。
▶吴树:这些沁色是怎样形成的?大致形态有几种?
▷张慧:玉器之沁色需经千百年才能形成,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玉质较脆弱的纹路或裂绺处更易受沁,形成沁纹——颜色较深,且有向周围扩散之势,且沁纹多呈凹陷现象。牛毛纹:沁纹呈同向排列,状如牛毛般细密;乱柴纹:沁纹如树枝状结构延伸;蚂蚁脚:沁纹呈不规则网状,细如蚁迹,在20倍放大镜下,均可见凹陷现象,而人为火烧纹,纹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状;钉金沁:受沁处呈点状凹陷,铁锈般的黄褐沁色沉积,有如钉状;在黑漆古玉上,往往有根须般并有凹陷的沁痕,黑色中还会透出赭红色,侧光观察可见闪闪发光的晶点,俗称“苍蝇翅”,这是玉质晶体解理出现的折光现象。
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古玉上经常可以见到;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参差错落且钙化的“包浆”,并可见未受沁处的玉质;在水沁古玉上,特点是沁色部分呈白色,而且异常干结。
彩沁的沁纹与蚀斑处通常更为明显,呈色深浅层次很自然,两种以上沁色,常会发生颜色取代与覆盖现象,比如黑色覆盖红色、红色取代土沁色、水沁覆盖糖沁色等;水银沁则呈块状,而与周围沁色截然分明,至于比较好的玉质,从“开窗见地”处往里看,沁层更有立体感。
▶吴树:各种沁色都有哪些称谓?它们的具体视觉效果怎样呈现?
▷张慧:明清以来,文人墨客对古玉收藏趋之若鹜,对古玉沁色的描述多端,虽然现在看来未必十分科学,但从历代古玉收藏家的角度来看,确是形象、质朴的表述,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了古玩行的“切口”,成为了代代相传的独门秘诀。为此整理了若干前人对古玉沁色的总结,不同沁色的称谓及表现,在此供藏友们参考比照。
水银沁 玉带钩 战国 铁锈沁玉带钩
古玉长期埋藏于土中,受土侵蚀较轻的称“土蚀”或“土锈”,较重的称“土浸”或“土斑”。一般入土时间长的古玉,其“土锈”“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为含沙性的土已经渗到了玉的肌理中,并与玉合而为一了。
受黄土沁的古玉颜色如栗子黄;受松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蜡,呈淡黄色;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这是由于服装上的靛蓝深入到玉的纹理;受血沁的古玉颜色赤红,称“枣皮红”,色深的称“酱瓣紫”;受铜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称“鹦哥绿”,这是因为铜器入土后,产生铜绿,如果玉器在它边上,铜绿就深入其中,出土复原后色泽比翠更加娇嫩滋润;受地火影响的古玉则都变成白色,谓之“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呈淡绯色,经过盘玩后,色如晚霞一样光彩夺目。而水银沁有地中水银沁和殉葬水银沁之分,殉葬水银沁又有大坑、小坑之别。地中水银沁的古玉,呈黄白色或微黑、微青的颜色;大坑水银沁的古玉,呈黑漆色;小坑水银沁的颜色则在黑的深度和广度上比大坑要逊色;大则连成一片,小则成块分布,更有的像线一样细,这些都是因玉质纹理坚密的不同和所处环境不同而有区别,但均具有色泽黝黑光亮的共性。
水银沁的成因及名称,观点各不相同。通常将黑色、棕黑色的沁色称之为水银沁。这件玉带钩(左上图)的水银沁颜色较深,沁痕也十分明显。
自然形成的沁色与玉浑然一体,色层复杂,叠压关系明显,玉器表面还兼有不同程度的自然氧化和磨损现象,形成独特的古玉皮壳。而假沁则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没有各种氧化和磨损现象。受沁的古玉,其沁色自然由深及浅,很有层次感——扩散沁色现象,尤其是在受沁与不受沁处之间、表里之间、此一沁色与彼一沁色之间,更易分别。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不会因刻痕而中断,否则即有“老玉新工”之嫌。
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其中的刻痕或孔内也当呈同一沁色,或因沉积较深而色稍重,而不受沁处的刻痕或孔隙内,则多有粉状白化,或呈原玉色。有沁色或质变处,透光性通常会比原玉质开窗处差很多,甚至不透光。刻工比较繁复的地方,比打磨光滑的平面更容易受沁、变质,沁色也会比较深,但与周围沁色之间有所过渡,如果全器所有刻痕之内俱呈深色,则多为染色作旧。
商代 妇好墓出土的白玉刻刀 清 翡翠罐
▶吴树:这些色彩斑斓的古玉沁色的确令人赏心悦目,能具体讲一讲它们的形成机理吗?懂得这些,可能对古玉发烧友的收藏实践有所裨益。
▷张慧:研究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在大学所学是与化学有关的专业,所以在收藏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古玉沁色形成的原因多端,大多是玉器在埋藏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质相接触,由于水或矿物质侵蚀玉体,使玉器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古玉的选材多为透闪石和蛇纹石,从晶体结构看,它们都是含水矿物。晶体中的阳离子钙、铁、镁都是活性离子,在土壤中玉器埋藏的酸碱强度不同,容易造成阳离子和碱基的流失,由表及里,程度不同,因而导致玉器的结构疏松,土壤中的三价铁元素渗透进入,形成各种颜色的次生色——沁色,而且在表面往往形成膜状、胶状的碳酸钙、褐铁矿、高岭石、叶腊石等次生矿物。
由于沁色是由外而内沁入玉内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会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一般来说玉器入土的时间越久,沁色也会重。但也有例外,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这件白玉刻刀(左上图),虽历经3000多年,仍是沁色全无。
也有考古学家在一些清代墓葬里发现了受到较重浸蚀的玉器和翡翠。上述案例表明,古玉沁色不管东南西北,会受到埋藏环境中的水文条件、自然气候、随葬品种类等的影响,形成原因非常复杂,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吴树:古玉丰富的沁色,素来备受历代收藏者的青睐。在满足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为古玉鉴赏者打开了一扇辨别真伪的古玉之门,今天想请先生谈谈如何辨别真假古玉沁色方面的知识。
▷张慧:先人对古玉沁色多样性的总结,反映了古代收藏家的智慧和心得,虽然大多数对古玉沁色的描述都基于长期的观察和积累,但也有相当多以讹传讹的说法。藏友们应当秉承科学态度加以认识,从沁色的表象着手,研究沁色形成的原因,并加以科学论证,才能不断提高鉴赏水平,避免在纷乱的市场里打眼。
▶吴树:听说先生上大学的专业与化学有关,这方面自当得天独厚了!
▷张慧:现在古玩市场上多有高科技制假,却鲜见科学鉴定。若能在“眼学”的基础上,懂得一些物理化学方面的常识,应该对收藏者识真辨假有较大帮助。
▶吴树:没错。
▷张慧:以“寿衣沁”举例,古人认为是“寿衣”的色沁入玉里,而现代不少专家都认为,所谓“寿衣沁”是含有高锰酸钾的锰矿物沁入玉体所造成的。
西汉 铜绿沁镶铜玉盖杯汉
玉璧 绢帛腐烂后留下的沁色
▶吴树:您偏向前者还是后者?
▷张慧:我们先做些简单的化学分析。自然界的天然锰矿,只以二氧化锰的形式存在,俗称软锰矿,它必须经过高温还原才能作为着色剂呈现紫色。古代没有高锰酸钾这种化合物,所以直接的锰矿物沁入玉体呈现紫色的说法是欠缺道理的。
古人为什么要说是“寿衣沁”?大概与古人因地制宜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锰矿粉作为织物印染着色剂还原后使用有关。这些印染后的衣物带有锰元素,入葬后与人体骨骼肌和肝脏内含有的大量锰元素一起作用,在尸体氧化腐败后,沁入玉体使然的。
▶吴树:也就是说,“寿衣沁”是由腐尸与衣物内外合成因素所形成的?
▷张慧:是这样。
▶吴树:古玉多见的沁色还有“铜绿沁”,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张慧:关于“铜绿沁”,不少人认为是墓里面陪葬物品的铜锈沁入形成,事实并非如此。铜锈的产生是个电解氧化的过程,铜锈大致有三种状态:一是氧化铜,锈色为黑色至棕黑色,无定形结晶性粉末;二是氧化亚铜,锈色为红色粉末状固体;另一种是碱式碳酸铜,呈孔雀绿颜色,为细小颗粒的无定形结晶性粉末。古玉中绿沁的形成,如果和铜沁有关的话,也就是只有在碱式碳酸铜的电解条件下,才能出现绿色。玉材中有金属阳离子成分,和铜金属氧化后的阳离子长期接触后,在氧化的作用下,发生了电解过程,从而产生了沁色现象。一般沁色的形成是一种由外向里的浸润过程,而铜绿沁则是在氧化条件下,通过电解阳离子交换的过程,最终产生的铜沁。认识沁色形成的科学道理,对于民间藏友古玉收藏鉴赏大有裨益。
提油 仿清金鱼玉洗 现代糖色玉扳指
▶吴树:聊过真品古玉的沁色形成原理,下面能不能请您重点谈谈古玉仿品的相关表现呢?
▷张慧:好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飞速发展,文化逐步复兴,新一轮古玉收藏热潮长时期持续,随之而来的玉器作旧仿古热潮也趋利而经久。上至新石器各文化时期,下至明清各朝各代的玉器,无不仿制,并且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古玉仿制中心:如辽宁锦州、鞍山以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主;江苏扬州、苏州和上海以仿良渚文化、商、周、汉、明、清玉器为主;陕西西安以仿齐家文化、夏、商、周、两汉、唐代玉器为主;河南南阳、安徽蚌埠则无所不仿。这些仿品的共同特点,就是使用各种染色工艺,令“古玉”五彩斑斓,给涉水不深的民间收藏者造成困扰,而成为经济利益的受害者。
▶吴树:的确如此,接触过的古玉收藏者,多半都被仿古玉的假沁迷惑过,甚至为此付出很多经济代价,先生多从实战出发,讲讲怎么识别仿古玉的“造沁”吧。
▷张慧:好的。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我总结了几条仿古玉的造沁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玉作旧,就是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将新玉器或旧玉器材料处理成古旧玉器的外貌,让人误以为是出土或传世玉器,以牟取暴利。
玉器作旧的重要一环是仿“沁色”。沁色是玉器上的次生色泽,古玉长久埋藏在地下,受温度、湿度、酸碱度及周围其他物质的影响,会缓慢发生一些蚀变现象。“仿沁”就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手段,人工模拟玉器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沁色”,以达到“象古玉”的效果。
自宋代开始,特别明清以来,仿沁色的手法有老提油、新提油、火烧玉、羊玉、狗玉、风玉、梅玉、滷提、叩锈等等,其产生的沁色则称为:土沁、血沁、水银沁、朱砂沁、黑漆古、鸡骨白等等。清代陈性《玉纪》、刘心缶《玉纪补》、民国时期李凤公《玉纪正误》、《玉雅》、刘大同《古玉辩》、蔡可权《辩玉小识》、赵汝珍《古玩指南》等著作,都对作旧仿古的沁色方法作过研究和介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出土了大量各代玉器,不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提供了极为重要而丰富的物证,同时也为仿古作旧者提供了参照物。现代作旧仿古的手法早已摈弃了上述古人的方法。综合性地运用各种物理化学的手段来竭力模拟各代玉器的形貌,不少已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吴树:具体讲,古玉作沁的工艺主要有哪些?
▷张慧:有些仿古作旧者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充分分析研究各代古玉的颜色、形制、纹饰、工艺、材料等特征,从而运用诸如:氢氟酸、硝酸腐蚀法;泥土水高温高压蒸煮法;中药水煮法;茶叶水煮法;烟叶水煮法;染色脱玻化制膜法;三氧化二铁调油高压注入法;三氧化二铁调树脂胶高压注入法等,方法千姿百态,手段日趋高明,随着收藏群体鉴别能力的提高,仿古作旧者的手段变化频率也在加快,技术难度也在提高。然而,无论再高明的手段,仿的终究是仿的,只要掌握玉器的材料特性,工艺特性,结构构造特性,成矿和搬运规律,掌握沁色的成因特征,对仿古作旧的鉴别鉴定并非太难。
▶吴树:“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各个行当的专家都爱这么说,但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讲,这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真理”。因为大家既没条件去看作假,也没条件亲自上手研究真品,我知道您在这方面做过很多调查研究,也有很多心得,能说得再具体一点吗?
▷张慧:好,尽力而为吧!我先讲讲仿品玉沁的个别制造方法。
最常见的仿制古玉沁色的方法,就是用山料中“糖皮”仿古玉沁色。“糖皮”主要是矿体的裂隙经岩浆残余水的渗透淋滤等作用,一方面岩浆残余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三氧化二铁,一方面在水的作用下,玉料本身的氧化铁转化为三氧化二铁,形成厚度不同的褐铁矿膜,而呈现不同颜色的“糖皮”,其特征是厚度较大、颜色如红糖,丰厚饱满,表面积较大,与内部玉肉呈过渡颜色。暗黄色、赭褐色、白色是最常见的且是风化深入的递进性变化,这些变化多自玉材,尤其是河中发现的卵石状子料的表面出现,一般说来,风化色应是较均匀,较纯正的,沁色不是在单一情况下进行的,是多种因素同时进行的,因而均匀性差,色沁种类不单一。
那志良先生在他的经典著作《玉器通释》(下册)中描述为:“玉子本色本是白的,大水时玉子随流涌出,水落之后,暴露滩间,经风吹日晒,水荡砂磨,玉面生出一层淡赤色的膜来。”《中国和田玉》中论述“皮色”的形成时认为:“是由于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为三氧化二铁所致,所以它是次生的。”糖皮的特征是厚度很薄,形态各异,颜色鲜艳,色皮与玉肉呈过渡关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乾隆以前的历朝历代玉器留皮的现象很少,明代《天工开物》载:“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价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乾隆、嘉庆以后“把玩玉专尚玉皮”,晚清、民国后玩皮色之风日炙,皮色之价值大增。特别现今市场作伪的皮色子料大行其道,作伪方法有烤皮色、磨皮色、染皮色、滚皮色等等。坊间多用带糖皮的玉料仿战汉玉器,由于皮色也是自然形成,初学者较难分辨,构成仿古玉市场上的主力。
现代 染色仿春秋玉
现代 用加色法仿良渚文化权杖首
▶吴树:也就是说,这一种“假沁”,实质上是利用天然的玉皮加上古玉的造型来达到造仿古器物的目的?
▷张慧:对。还有一种主要的仿古玉沁色的方法就是人工染色,经常用来仿一些低端的器物。用作染色的玉料,大多选用质次价廉的透闪石、蛇纹石,或蛇纹石化透闪石岩、大理石化透闪石岩等;产状多为“山流水”;结构多为叶片状变晶交织结构、纤维状斑杂状结构、粒状叶片状交织结构等等。矿物纯度、矿物颗粒细度都比通常的真正的古玉要差很多。天然玉石好料少而贵,次料多而贱,仿制者往往以次料制作假古玉。
清代以来,人工染色的仿旧玉器颜色有:红色、黄色、褐色、烟色、饴(糖)色、灰色、水锈色、黑色等。但染色的最大问题就是色泽过于单一和均匀,就是难以形成自然沁色的层次感,在裂隙、石性、瑕疵、绺裂处有颜料的不均匀堆积。肉眼观察可以感觉到明显的鲜艳色泽、外深内浅,没有渐进过渡迹象,色泽浮于表面,且光泽暗淡。常见的染色方法分为褪色法和加色法两类。
褪色法:选用有色料:青黄料、糖黄料等岫岩河磨料玉料或新疆和田玉山料(蛇纹石化透闪石岩、大理石化透闪石岩等),雕刻抛光好玉件后,用蜡将玉件局部封隔,再入酸液处理作石灰皮,酸腐蚀后取出将蜡烤化,方又露出原色。此方法极易蒙蔽收藏鉴赏者,因为这些色斑是原生色,大多数人容易放松警惕。其实,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原生色与被腐蚀褪色部位有很明显的突变现象:晶粒自形完整程度、晶隙的干净程度、晶体边缘的棱角圆润程度、色调色泽的自然程度等都有很大差别。
加色法:选用浅色、粒粗的新疆和田玉山料、山流水料或青灰俄料、灰白青海料等,雕刻、抛光后,用酸蚀法作石灰皮后,再用蜡封局部,留下空白部位加染色剂染色,作仿沁色。加色部位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是很容易观察的,现象与前述相同。
▶吴树:好了,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今天先聊到这里。下一期,我们再重点聊聊真假高古玉沁色的比较与识辨要素。非常感谢张慧先生答疑解惑。
▶吴树:张先生,前两期我们就古玉沁色及相关识别方法进行了对话。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期谈话是否可以着重谈谈作假古玉在沁色方面的手法和表现呢?
▷张慧:好的。沁色看似复杂,但却是鉴别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在实践中,要心细如发,并配合一定的工具。
▶吴树:哪些工具?
▷张慧:也很简单,一般条件的,有一支强光灯、一定倍数的放大镜就行。关键是心要静,而且观察谨慎入微,还要结合古玉器的玉质、器形、纹饰、雕工等综合鉴定。
▶吴树: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还要较丰富的经验与理论常识吧。
▷张慧:是的,玉器接地气,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纳于内。无论作伪的皮色还是作伪的沁色,与天然皮色的特征比较是明显的,用肉眼鉴别或辅以放大镜、显微镜并不难区别。
所谓“钙化”、“白沁”、“鸡骨白”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透闪石晶体中的结构水,蛇纹石晶体中的结构水和结晶水,以及阳离子钙、镁的部分流失,导致堆集密度降低、显微结构变松。有时在玉器表面形成膜状的氧化钙、氧化硅(呈现玻璃光现象)、褐铁矿、叶蜡石、高岭石等,初上手时,具有以一定程度的滑腻感。
有的收藏家偏爱鸡骨白、牛毛沁等特殊的沁色,认为这些是不可仿的特征,殊不知现代科技手段作伪“沁”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没有绝对不能仿制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老玉新作或残器改制的所谓“古玉精品”。
战国 钙化玉璧
现代 仿牛毛纹玉璧
▶吴树:您所学专业是化学,这对于识辨玉石及沁色的化学反应来说有一定的优势,能就这方面具体谈谈各种真假沁色的不同区分吗?
▷张慧:行,那我们分5重沁色的表象来谈吧。
1.仿“牛毛纹”:将雕刻、抛光好的玉件经“白灰皮”处理后,加热产生像“牛毛”、“血管”等一样的细小裂纹、裂隙,再放入调有一定浓度的溶液里(牛毛纹用氧化铁溶液、血丝纹用氧化锰溶液)淬浸。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裂纹深浅大小均匀,裂隙中的颜料沉淀物深浅大小也均匀,较大裂隙中透光观察,里、外部位颜色没有过渡变化。如果将整个物件放入二碘甲烷溶液里观察,则牛毛纹、血丝纹现象更为清晰。牛毛纹、血丝纹现象很强的玉件,折射率也会明显增大。
2.仿“玻璃光”:天然透闪石抛光后应是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古玉受沁出土时,表层有的有一些“钙化膜”或“玉髓膜”,在瞬时与空气接触后失水氧化为一层具有“玻璃光泽”的薄膜,玉件呈现出温润晶莹之感。仿旧作伪者为了模仿此效果,往往在作伪处理过的玉件上用环氧树脂、“水玻璃”、二丁脂、硅酸铝溶液、磷苯二甲酸、乙二胺等配制后涂抹,再用中温烘干,打磨、抛光,使之产生“玻璃光”。有经验的鉴定者用放大镜、显微镜细致观察时可见:“玻璃光”属于假玻璃光泽,应为树脂光泽或蜡状光泽;有流纹状效应,涂料涂抹时厚薄不均;有“毛细管”状或龟纹状浅裂纹,而这些裂纹浮于表面,不与晶体交接;与“玉肉”晶粒间有一定的色差;由于硬度低,表面划痕常见。有些“玻璃光”是用蜡涂抹的,上述现象更明显。
现代 仿战国玻璃光玉犀局部
现代 仿战国铁沁玉虎
现代 仿桔皮纹玉琮
3.仿“铁锈黄”:是用铁锈水浸泡玉器,使其表面有铁锈颜色,现代染玉方法奇特,多样,又多为保密,识别时一是要想办法多看一些染玉作品,一是要记住出土玉器的颜色特点。
4.伪造“桔皮纹”:雕刻、抛光后的产品,放入酸性液体中浸泡若干时间,使之表面腐蚀,产生“白灰皮”——“鸡骨白”。由于透闪石的纤维状变晶交织结构,其断口呈参差状,经细磨、抛光后,表面光洁、圆润、平整。但经酸腐蚀处理后,由于表面颗粒不均匀,溶解速度不一,因而形成凹凸不均的“桔皮状”,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很容易看见,而且表面颗粒边界模糊。特别在有些颗粒较粗的部位,由雕刻引起的崩裂,断面已没有了光泽,棱线也不挺拔、锋利。
5.作“斑癣”:将雕刻、抛光好的产品,涂上氢氧化钠,包裹上石灰(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再放入锯末或其他介质中焖烧若干时间,使玉件在还原条件下表面失水疏松,从而产生“白灰皮”——“鸡骨白”。这种玉件,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腐蚀程度不均匀,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很容易看见“癣状、斑状”色差明显的“鸡骨白”,雕刻轨迹随着受腐蚀程度的不同而显得时明时暗,受腐蚀程度越强的部位,颜色越浅,质地越疏松。
现代 仿良渚文化玉璧
商代 皮色巧雕玉鳖
▶吴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看来对于每个古玉爱好者来说,具备分辨真假玉沁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交易时迅速判断皮色、沁色、作旧之间的区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是现代仿制的古玉,采用留皮、巧色工艺越来越多见,这就给人们在鉴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张慧:您说的情况的确存在,但藏者若认真加以审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工具的特征、形制纹饰、皮壳氧化痕迹、沁色在工痕处是否延续等现象作出整体判断,应该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打眼。
▶吴树:就是说,要准确判断真假玉沁,还必须具备综合知识。
▷张慧:是的。古玉鉴赏,需将材质、器形、纹饰、雕工和沁色这几个方面的信息加以综合评定,这种组合必须是十分和谐的组合,不应该出现互相矛盾的现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确无误的告诉你,这件玉器只应该是某个时代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现互相矛盾的现象,就是“信息紊乱”,出现“信息紊乱”的“古玉”很有可能就是伪古玉!因此,建议古玉爱好者和民间收藏家不断熟悉古玉各方面的特征,从偏执的理念和不健康的审美观中解脱出来。从美学的角度,传统工艺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视角,对古玉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作全面、细致的研究,才能感受到古玉收藏的真正乐趣。
▶吴树:欣赏古玉五彩缤纷的沁色,的确是藏者一件赏心悦目的美事。很多朋友在收藏古玉时,经常碰上沁色发生变化甚至褪色的现象,留下遗憾。您在这方面有何经验之谈?
▷张慧:您说的现象很多,在此我提醒藏友们注意,古玉有几怕,一定要严加防范:
1.古玉怕火:长与火近,色浆即退。如果古玉用火熏或烤,玉质就会受损,颜色变暗,甚至褪色,商代和元代都出现过大量的火烧玉,玉质不自然白化,表面枯槁,包浆全无。虽经长时间盘玩,仍然无法恢复,成为死玉。
2.古玉怕煮:有人认为用开水煮古玉,可以消毒去秽,很多人只佩戴煮过的古玉。其实不然,如果古玉在热水中煮沸,会影响到古玉的包浆和沁色的层次,表面会变得黯淡无光,老包浆消失后,还会在表面留下一层粉状的矿物质沉积,难以恢复往日熟旧颜色,这也是伤玉。
▶吴树:哈哈,我就经常干这种蠢事!
▷张慧:何止先生一人!我遇到很多民间藏友,均有此不良习惯,毁玉无数,特此提示,切莫再犯。
3.古玉怕油:有人爱玉,常用油脂涂擦玉表,有人用鼻油,有人甚至用“大宝”,认为玉质会更润,这种观点实为大谬。会封闭玉器表面自然的缝隙,让内外物质无法交换,玉里的灰土就难以退出,时间久了会令古玉黯淡无光。真正盘玉的方法是使用柔软的白布轻轻擦拭,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减少汗水和油脂对古玉的影响。
古玉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在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玉质结构和物理特性都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更要注意保养,才能长期收藏鉴赏。在盘玩过程中,不断观察玉质和沁色的外在变化,也是古玉收藏的乐趣之一。假以时日,定能精光内蕴,恢复往日风采。
微信号ID:shjrsc ←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鉴定评估)
标签: 翡翠沁色的鉴定方法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