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都是水润、通透的,这样的视觉感受全都取决于翡翠的光泽度。翡翠表面所呈现的光泽往往是判断翡翠种水质地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翡翠的种很好,它的内部结构就很紧密,那么翡翠的表面光泽就会很好。
我们在玉石柜台选购翡翠时,柜台里的翡翠总是显得珠光宝气,十分惹眼。那么翡翠发光的原因是什么呢?
1、翡翠自身发光
翡翠是多晶体交织结构——这些晶体在翡翠内部就像无数面小镜子,光线进入翡翠内部,通过晶体之间的互相反射、对射,从而能形成自己本身的光泽度。
2、人为发光
这里的人为操作指的是翡翠调水。
在了解何为调水之前我们先了解何为翡翠的“水”?
翡翠的水
翡翠的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看似简单,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值得探究。
水即水头,根据光线在翡翠内部能够通过距离的长短,业界称作“几分水”,一般为一到三分,三分水最透明。
一分水即透光深度约为3毫米。
二分水、三分水的透光度深度约为6毫米和为9毫米。
或者换种说法更容易理解,一分水指厚度为3毫米翡翠是全透明的,同理,二分水和三分水分别指厚度为6毫米和9毫米的翡翠是全透明的。
厚度小于1毫米的翡翠透明度差或不透明,则俗称水差、水干,水头的长短一般凭肉眼估计。透明度的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翡翠水的长短,即翡翠的水可用透明度计量。
水与透明度息息相关。透明度是指翡翠的透光程度,翡翠分级国家标准将翡翠的透明度分为五个级别:透明,亚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
透明:绝大多数光线可透过,翡翠内部特征清楚可见。
亚透明:大多数光线可透过,翡翠内部特征可见。
半透明:部份光线可透过,翡翠内部特征尚可见。
翡翠的水是光线在翡翠内部传播,受晶粒的多次无序交叉反射、折射后形成的一种综合状态,似迷雾萦绕,有深度,无层次感,是透明度与种、底子的结合体。
在翡翠种老、晶粒细小、结构紧密,底子纯净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的水,是更甚于透明度的光学现象。
翡翠的水是一种状态,透明或半透明间凝滞着如湖水里的暗波一样,似静止又似涌动。绿色含水,则绿色幽邃、富弹性,似漫无边距。无色有水,则清澈如溪。
透明度是物理上的定义,表达的是物理性质,这样的性质在其它矿物晶体中大量存在,比如水晶、玻璃等,但是这些矿物晶体也仅仅是透明而已,并没有水。有水是翡翠特有的性质。
对翡翠而言,透明度是翡翠有水的基础条件,有透明度未必有水,很多透明或半透明的翡翠就没有水,变相肯定了翡翠水的本质并非是透明度的事实,将透明度视为水的理解是一种错觉,二者不能划等号。由此,有目的地让更多光线进入翡翠的技巧就是翡翠的调水。
在翡翠的创作期间,为了增加翡翠的水润感、通透感,经过玉雕师调节翡翠水头,使翡翠看起来越发通透有光泽,这个过程用行业术语来说就是翡翠的调水了。
何为翡翠的调水?
调水即调节水头,在翡翠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增强其质感和层次感,要经过一系列的设计和打磨,使其更加通透、有光泽,这个过程用行话讲就是翡翠“调水”,用专业的话说就是利用光影的物理的原理达到凸显材质的效果。
1、利用打磨抛光“调水”
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如果翡翠表面粗糙、种差、透明度弱,则“水”显弱或无“水”。
通过打磨抛光,使翡翠的表面光滑如镜面,有利于光线穿透表面射入内部。也就是说,调整光线和透明度能达到“调水”的目的。
对于翡翠而言,可不只有大众所熟知的玻璃光泽,一般来说,翡翠在打磨成半成品时,就会出现莹光、油性光和刚性光、玻璃光泽、蜡性光、石性光六种光学特性,这六种光也分别决定了翡翠的种水质地。
2、利用雕刻技巧“调水
在雕刻时,将翡翠磨薄,增强其透光性,提高其透明度,使翡翠更容易出“水”;将不雕刻的面加工成凹下去的阴面(弧面),从而扩大受光面积。比如,将观音头部的背面、佛的肚子和头部背面挖薄,使颜色原本略暗的底料呈现出晶莹剔透的美感。也叫翡翠挖水。
面对颜色偏深、色块偏厚影响翡翠透明度的情况,在雕刻过程中勾勒绿色与无色的分界线,适当削减非重要部位的绿色厚度,增加其透光性,实现有“水”的效果,映衬出绿色的冰清鲜嫩。
当然,将翡翠磨薄也有一定限制。由于光线需要一定纵深与种、底子相互作用后才能产生有“水”的效果,所以太薄的翡翠虽然透光、透明度高,但往往无“水”。
3、利用镶嵌封底“调水
最后说镶嵌封底这种“调水”方法,镶嵌封底是在镶嵌时,翡翠的背面用整片金属材质封包起来。利用封底材质的弧度及金属光面,汇集收纳额外的光线反射到翡翠上,加强表面光泽,进而影响调整色度,起到有水相同的效果。
必须指出,随着封底的取消或打开活动封底,封底造就的光影也消失殆尽,这与雕刻调水有本质区别。
“调水”工艺的运用,使翡翠变得更加有水头、有灵气,佩戴起来也会更漂亮!别私藏,分享到朋友圈,让大家也了解一下吧~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