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出现了宝石文化,而中国却是玉文化呢?
admin
284
你是否有想过:为何西方国家的人喜欢闪耀的宝石文化(如钻石、水晶等),而我们东方人却喜欢玉石文化(玉器,枯石)?
子贡问于孔子曰:
「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玟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玟之多与?」
孔子曰:
「非为玟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
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礼记·聘义》中孔子和子贡论玉,大致意思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玉比其他的宝石要贵?是因为玉比较少的原因吗?
孔子回答他:不是因为其他宝石的数量多,因而就轻视它;也不是因为玉的数量少,因而就看重它。从前的君子,都是拿玉来和人的美德相比:
玉的温厚而又润泽,就好比仁;
填密而又坚实,就好比智;
有棱角而不伤人,就好比义;
玉佩垂而下坠,就好比礼;
轻轻一敲,玉声清脆悠扬,响到最后,又戛然而止,就好比动听的音乐;
既不因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也不因其缺点而掩盖其优点,就好比人的忠诚;
光彩晶莹,表里如一,就好比人的言而有信;
宝玉所在,其上有气如白虹,就好比与天息息相通;
产玉之所,山川草木津润丰美,又好比与地息息相通。
《诗经》上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荀子亦曰: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先秦时期先贤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人思想的基础。中国人对玉的痴迷,也同样源自先贤们对玉器品性的肯定,这些观点主要产生在玉器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民玉时期,而中国玉器文化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祭祀,那个时期应该是早期的部落人类时期,全世界古老民族都有相似的时期。因为人类对于自然的畏惧,相信世界上是有神灵存在的!而玉器作为人类和神灵沟通的媒介,所以极为重视,一般由部落的大祭师来负责祭祀玉器。祭祀的方法有很多,用食物、牲畜、甚至活人,不少的古老民族都曾经有过用活人祭祀玉器的行为,这是典型的神权统治时期的行为表现,这个阶段我们称为神玉时期。这个阶段的记载在中国比较的突出,时间是从部落制度转化为封建制度开始。这一阶段的统治者们为了自己统治地位的稳固,尤其是华夏民族推行的一系列制度,目的是让王权凌驾于神权之上。这个时候用玉作为一种工具,制成各种礼器,祈祷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比如玉璧祭天,玉琮祭地,圭璋特达等等。 王玉时期玉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用来区分阶层,用玉这种独一无二的材料来把人的地位级别高低给区分出来。值得一说的是王玉时期的玉是有很高地位的,表示这个国家的人才以及上天认可的统治者才有可能得到美玉,比如著名的和氏璧,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去换都换不着,之后还延伸到可以作为玉玺、兵符等等。玉是石头里的王者,玉字和王字只差一点,玉也被称为是王的专用配饰。王玉时期的特点就是玉的主要作用是区分人的地位等级,是用来彰显统治者权威的一种工具。这个阶段出现得很早,一直到我们现在都是民玉时期。民玉时期的出现稍微比王玉时期晚一点,具体晚多少不明确,因为上行下效,皇帝都喜欢的东西,民间肯定也喜欢的嘛。而在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比如孔夫子、荀子、老子等等,这些古代先贤都将玉作为一种极为珍惜的宝物,希望人能像玉一样有温润、正义、坚韧、聪明和诚信的品质。于是各种阶层都开始佩戴玉器,希望自己有玉一般的品德,这一阶段也正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大发展时期。玉器到了今天虽然喜欢的人很多,但是已经很少有人懂玉的珍贵之处了。都觉得玉器仅仅是想宝石之类的一种饰品,其实真的很可悲。玉在中华文明历史中有着那么重要的地位,现在买玉却很少有人是为了文化而购买。都是为了保值、升值、漂亮、炫耀。却忘了玉器真正的精髓恰恰不是这些。
在文章开头的提问,不外乎是区别我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所显现的民族性格的区别。西方文化是外向的文化,所以喜欢闪闪发亮的东西;而我们的文化是内敛自修的,是温和素净的。现在玉器的地位从古代那么高的位置,变成了今天仅仅是的一种饰品的地位。这与丢失的中华文化有关系。我们需要更多人关注我们民族玉文化,关注我们先人的智慧。玉器是以有形之器载无形之道的宝物,你觉得呢?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