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逃前不忘藏好私房钱按照今人贾英华在《末dài皇帝的非常人生》一书介绍。这笔钱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西逃时留在紫禁城的,慈禧太后尚在宁寿宫大殿存放白yín六百万两,慈宁宫就是历代皇太后、太妃、太嫔们了却残生之地。
本文目录一览:
1、万足银
万足银
封建王朝虽然奉行家天下,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皇室和国家的财用还是有基本区分的。清代就设有规模庞大的内务府以掌管宫廷事务。内务府由内务府堂、七司三院等机构组成,其中列名第一的广储司就负责府藏及出纳事宜,也包括管理帝后的内帑银。
国家财政收入中,有专项用以保障皇室用度。1911年,清廷首次尝试编制预算,在全国财政预算案中,清皇室的收支为单列,比照全国收支状况、按一定比例分配而定。这年10月2日,度支部报告,根据宣统三年预算案,清室1912年的收入列银780万余两。考虑“皇室事务隆重”应宽为筹备,度支部还将皇室收入增zhì838.357万两。
838.357万两是个什么概念呢?纵向比较:1912年预计全国财政收入2.339亿两,皇室经费占全国总收rù的3.38%。横向比较:俄国皇室经费为853.3334万两,日本皇室经费为200万两。也就是说,清皇室经费比俄皇室经费略少,但远比日本皇室经费多。
西逃前不忘藏好私房钱按照今人贾英华在《末dài皇帝的非常人生》一书介绍,慈禧的内帑银有黄金36万两、白银400多万两。贾英huá还shuō,这笔钱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西逃时留在紫禁城的:“据记载,庚子年(1900),慈禧太后尚在宁寿宫大殿存放白yín六百万两,西逃之前移至储秀宫大殿,幸而未遭受损失。返回京城后,慈禧修葺仪鸾殿、海晏堂,耗去二百万两。慈禧殡天时,尚余四百万两白银。至于宫中所存黄金,除慈禧殡天时打造金塔用去一万两,尚余三十六万两。以上全部被隆裕太后承受。”
文中所说的宁寿宫为慈禧的新寝宫。1889年,慈禧归政光绪,按礼制,之后她应住到慈宁宫。毕竟从孝庄皇太后时始,慈宁宫就是历代皇太后、太妃、太嫔们了却残生之地。但慈禧独出心裁,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宁寿宫。
宁寿宫有何特别之处?它是乾隆当年为自己年老归政后辟出的养老地。也因为这段渊源,乾隆为宁寿宫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要入住这里,得功盖乾隆,或至少得是太上皇。于是,在乾隆qù世后的百年间,宁寿宫一直无人敢入住。慈禧归政后选择居住在此地,无形中透露出自己依然是大清朝太上皇、依然把握这个国家重大军机政事裁夺大权之意。
曾纪泽的女婿吴永,曾为河北怀来县令,1900年在怀来接待过西逃的慈禧、光绪一行。据《庚子西狩丛谈》一书记载,见到吴永,自称“已完全成一乡姥姥”的慈禧就说自己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对吴永准备的小米绿豆粥赞不绝口。之后,她还让李莲英告诉吴永想吃鸡蛋。兵荒马乱之际,十室九空,吴永好不容易在一商店找到五枚鸡蛋,“得之乃如拱璧”。煮熟后,用一粗碗装hǎo呈进。慈禧连吃了三枚,剩下两枚被赏给了光绪皇帝。
慈禧西逃前,没有忘记将珍妃推到井里、没有忘记将私房钱藏好,却没有想到要多备些干粮。逃难路上啼jī号寒,不知她是否心生“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之慨?
1908年,慈禧薨逝。她的内帑银,或者shuō她的私房钱,即为光绪的皇后——隆裕太后所继承。慈禧身后究竟留下了多少内帑银?换言之,隆裕太后继承了多少内帑银?说法颇多。
据国史总纂恽毓鼎的记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7日,隆裕太后召见摄政王载沣、内阁各成员和各位亲贵,流泪斥责他们执掌朝政不到3年便致形势恶化如此。批评“举朝直无一忠臣”的同时,隆裕太后表示要将慈禧所留下的内帑银全bù拿出来充军饷。她拿出账簿一册给摄政王看:“先太皇太后储蓄之款,尽载册中。计黄金十五万两,白银二百万,予不留分毫,可拨金八万、银百万,充军饷等用。”隆裕所说的先太皇太后,就是慈禧。按此说法,隆裕太后继承de慈禧私房钱为黄金15万两、白银200万两。
1912年2月9日的《大公bào》则提供了另外一种说fǎ,隆裕太后前后共拨了三批内帑银,总数为黄金约16万两、白银120万两。“皇太后屡颁内帑,经袁内阁知会度支部,作为购买爱国公债款,并填给收单进呈。兹查所收之款,第一次内帑黄金七万九千九两五钱,第二次内帑银一百万两,第三次内帑银二十万两、金八万两,共计折合银元一千零十六万二千九百十元。”
历史真相究 竟如何?武昌起义爆发后,隆裕太后多次下拨了慈禧所留内帑银。清宫档案对此都有记载,如此,也为我们破解这一历史谜题提供了可能。
武昌起义逼迫隆裕太后拿出内tǎng银内帑本指皇帝、皇室的私财、私产。武昌起义爆发后,隆裕太后为何要拿出来?这得从清廷紧张的财政状况说起。
很长一段时间,清廷的全国总体财政是入不敷出的。根据《清史稿·食货志六》的记载,1910年,度支部奏请试办第二年预算,全年收入约银2.97亿两,支出则为约银3.4亿两,财政赤字4400多万两。1911年10月度支部所奏的1912年全国预算表册中,全国财zhèng赤字也达到4300多万两。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镇压。出发前,荫昌先去拜会度支大臣载泽,寻求财政支持。10月17日,他告诉陆军部军需司司长苏锡弟:“部库仅存现银数百万。”荫昌前后从度支部领到银150万两用以支付军需粮饷。如此看来,度支部当时尚有存银数百万两之说,并非虚言。但对比雍正、乾隆时期大清国库的存银四五千万两,此时的大清朝可以说是够穷的了。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独立省份日多,战乱导致商业基本停滞,清廷能够收到的关税、厘金、地租等大不如前;另一方面战争消耗不断增大。如此,清廷国库的存银更是日渐减少。
11月16日,绍英接替载泽署理度支部大臣。上任伊始,自然要摸清家底。12月1日,他在日记中写到:部库实存现银九十八万七千一百七十一两二钱六分三厘一毫,辅币七十四万枚。也就是说,此时大清国库存银已不足百万两。
从10月的几百万两,到12月的不足百万两,两个月左右时间里,清廷库款减少了几百万两。一个月之后,更shì只剩下20多万两。12月28日,袁世凯告诉隆裕太后:“现在库中只有廿余万两,不敷应用。”
息借洋款一直是清廷缓解财政紧张的手段。据清宫档案,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前,清廷中央政府1911年关于息借洋款的动议至少有7次、高达1.6亿元。武昌起义爆发后7天,载泽曾告诉荫昌,因出征军费需用浩繁,度支部正准备向外国银行借款。10月27日,度支部guǒ然奏报朝廷,已和法国资本团代表男爵勾堆、华法公司代表甘锡雅草定合同,借款9000万法郎或360万英镑,“年息六厘,九六扣,六十年还清”。
英镑与银两、银圆的比率如何呢?360万英镑当shí大体相当于白银多少两?
1912年4月11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给英国外长格雷的信中曾提及,中华民国新任guó务总理唐绍仪“估计需要一笔二亿一千五百万两的款项(约合三千万英镑)。”由此推算,1英镑大约相当于银7两。
至于银两和银圆的比率,我们也可以从时人的记载中推知。1911年12月,清外务部在要求各驻外使领馆署购买爱国gōng债时,曾公布了当时yín元和银两的兑换标准,“照币制则例,每银元一元五角作库平足银一两”。同在12月,退居藩邸、不再摄政的醇亲wáng载沣也在日记中记下了银两和银元的比率,“银元九千三百七十五元(合库平银七千五百五十两)”——兑换比例为银一两兑银元1.24元。由这两则档案可知,1911年银两和银元的兑换比例约在1:1.2至1:1.5之间。
根据这样一个链条,大致可知,在当时,1英镑约等于25法郎,约等于银7两、银圆8dào10元。这样算来,度支部所借的360万英镑,大约相当于银2500万两。
清中央政府的借款还不止此:据清宫档案,10月21日,海军大臣载洵与美国贝里咸钢铁公司代表在北京订立造船借款合同,总数2500万两;10月31日,度支部又再次奏请续借洋款500万两。粗略统计,从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0月30日,不到1个月,清中央政府计划息借洋款数目已达到5500万两(合银元6600万至8250万元);而地方政府计划所借的洋款,则为2000万两。
但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德法日意等国政府采取保持中立政策,既不借款给清廷,也不准借款给民军。因此,清廷总数约7500万两的息借洋款计划,最终只有一笔得以借成。1912年1月31日,清廷以崇文门税项作抵押,通过奥地利商人斯可达,向德国瑞记洋行借款30万英镑,“九五扣,年息六厘,分五年清还,指定崇文门税项作为归还本息之用”。后来从瑞记洋行借到70万镑,维持北京市面之用。这笔借款,也是武昌起义后清廷唯一借到的洋款,数量也比最初的30万英镑多,实属不易。
一方面国库空虚,一方面息借洋款纷纷落空。如此一来,朝tíng上下开始盯上了慈禧所遗留的内帑银,盯上了这笔内帑银的继承者隆裕太后。
帑银难以挽救江山隆裕太后有内帑银,这在清廷高层中并非秘密。绍英在1911年11月2日的日记中就说:“闻内帑尚有存储,但讨领不易。不知将来能办到否。”隆裕也没有否认这批内tǎng银是慈禧所留。10月20日下拨第一笔内帑银20万两给袁世凯救济湖北灾民时的谕旨就说:“现将孝钦显皇后所遗宫中内帑内拨银二十万两,由内务府发交袁世凯派未委员在湖北一带核实赈济,以惠灾民。”慈禧谥号孝钦,这表明,这批内帑银确为慈禧所留。
拨给袁世凯的20万为白银,这也表明,慈禧所留的内帑银分为白银和黄金两种。根据清宫档案,从10月20日开始,至1912年2月12日清dì逊位,隆裕太后先后拨过7次内帑白银。
10月20日,拨内帑银20万两给袁世凯用于湖北救灾的同日,因福建漳州等地遭受水灾,拨给闽浙总督2万两用于救灾;10月24日,因直隶、吉林、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湖南、广东8省水灾严重,各拨内帑银3万两、共24万两,用于救灾;10月25日,给新成立的慈善救济会拨内帑银3万两;10月27日,拨100万两给湖广总督袁世凯,专门用作军费;11月3日,鉴于四川用兵已两个多月,百姓“惨遭祸难,荡析流离”,拨内帑银10万两给四川,用于救济;11月21日,拨内帑银赏禁卫军等每名一两,据第二天所上报的数目,当时禁卫军共10917名,如此推算,此fān所拨的内帑银大约在11000两左右。
连同赈济湖北的20万两在内,此7次所拨,总数为160万两左右。而且,由上可以看chū,内帑银的用途主要有三方面:救灾和赈济,军费,赏yín。
以上7次均为隆裕太后主动下拨。此后,随着独立省份增多、清廷财政状况恶化,开始打内帑银主意的地方督抚和部院大臣越来越多。11月3日,直隶总督陈夔龙致电清廷,请拨内帑银100万两;也是这天,山东巡抚孙宝琦奏请速拨10万两金用以购买军粮。11月5日,度支部副大臣绍英听说,庆亲王奕劻请求隆裕太后拨内帑银发军队和官员的月饷,“闻庆邸执求领内帑以发月饷之说”。一个“zhí”字表明,奕劻应该是奏请过多次。
为此,隆裕先后两次下拨了内廷所存的黄金。
第一笔黄金8万两于11月8日下拨。11月9日,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在京城的耳目嵩寿在电报中向其报告:“昨由内帑发出足金银七万九千余两。”11yuè16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给英国外长格雷的信中,也提到内帑银黄金8万两即银300万两的记载:“关于已故慈禧太后所积zǎn的内帑。人们听说过许多而真正知道的却很shǎo,现在终于被用来支付清政府目前的费用。大约一个星期以前,有33箱金条,约合银300万两或折合40万英镑,已由内廷交给dù支部,并由该部存入汇丰银行本地分行。约占全部金条的三分之一已经出售,并转交陆军部,以供购买军火和支付兵饷。”
朱尔典的信为16日所写,他说的一个星期以前,也就是9日左右。朱尔典在信中还提到这批存入汇丰银行北京分行的内帑银的细节:“大部分金条所附印记表明,它已储存40多年没有使用;庚子赔款和近年来任何其他紧急需要都从来没有动用过。”
8万两黄金究竟值多少钱?时为湖南布政使的郑孝胥在日记说,8万两黄金大约相当于银300余万。“报言,太后出帑金八万余两,值银三百余万,以作军用。西报云,此项藏金尚系一千八百七十余年所贡,有广东、湖北封条;若内廷悉出所藏,可敷清还赔款之用云。北京各银行分买此金,以德华所买为最多。”
朱尔典所说、郑孝胥所记和赵尔巽的耳目嵩寿所报,可以互相印证——隆裕太后下拨的第一批黄金八万两,折银约为三百多万两。但当时有人计算,按照已经缩减的标准,维持清朝行政当局两个月内的最低款额为300万两。因此,即便不考虑军饷问题,仅靠内帑支持,也是难以为继的。
11月初拨的第一批内帑银确实到了12月即用罄。12月31日的第五次和谈中,北方和谈代表唐绍仪曾提议提取大清银行所余部分存款。但遭到南方和谈代表伍廷芳的反对,伍rèn为清廷内帑尚多,足够北方政府支用,不必再提银。唐绍仪当时就告诉伍廷芳,内帑银黄金8万两早已花完了。“伍:内帑甚足。táng:八万黄金,已尽提出矣。”
12月28日,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外务大臣胡惟德在《革军力主共和、代表qǐng开国会,奏请召集宗支王公会议折》中xiàng隆裕太后哭穷:“库帑告罄,贷款无从,购械增兵,均为束手。”没办法,隆裕太后被迫下拨第二笔内帑银黄金8万两。署度支部大臣的绍英在1912年1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皇太后交下金八万两,当收部库。”绍英是经手人,所记应最为准确。
经此两次下拨,慈禧所遗留的内帑银中的黄金已基本拨完。1月19日的御前会议上,恭亲王溥伟,以及前任度支大臣载泽说冯国璋请发军饷3个月、情愿破贼。隆裕太后当时就回答说:“现在内帑已竭,前次所发之三万现金,是皇帝内库的,我真没有。”
黄金约16万两(约合白银600万两)、白银160万两,这是清宫档案记载中隆裕太后所拨的内帑银的总数。前后共七八百万两的内帑银,并没有帮助清廷走出财政困境。
就在第二批内帑银下拨前后的12月30日,袁世凯奏请变卖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的大内瓷器以充军饷。
1912年1月31日,袁世凯和署理度支大臣绍英上《奏为部款支绌军民交困拟息借洋款事》一折,其中就承认虽经多次下拨内帑银,但都已经用光了,而财政紧张依旧。“窃自军兴以来,饷源旱竭,仰蒙慈恩叠颁内帑支持数月,今又告罄,市面艰窘异常。
万足银是999.9还是9999?
999.9。
万足银:含银量大于等于999.9‰,在银饰品上出现的印记是“9999”或“银9999”。
千足银:含银量大于等于999.0‰ 的称为千足银,是首饰成色命名中的最高值,印记为“千足银”、“999银” “S999”。
万足银并不是国家标准定义的银,它的概念就跟万足金一样,含银为99.99%的银,俗称四个九,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万足银,实在太软了,不适合做银饰。
千足银是目前国家标准里规定的银制品最高纯度标准。千足银是这几年刚突破的一种银饰生产法,这种银成色是目前市场上最纯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