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石通常呈斑点状、条带状或火焰状构造,外表呈不透明状并囊括了自然界所有颜色,碧石常与玛瑙或蛋白石共生,碧石与玉髓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含有大量杂质。碧石的颜色多样与其内含矿物有关,橙色至红色是由亚显微到显微含水铁氧化物矿物包裹体所致。
> 石內有乾坤 中国地质博物馆/藏
碧石摩氏硬度为6.5~7,断口呈贝壳状或锯齿状,密度为2.58~2.91g/cm3。折射率点则为1.54左右,抛光面常呈玻璃光泽,断面常呈油脂光泽、蜡状光泽。碧石常与玛瑙或蛋白石共生。
碧石与玉髓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含有大量杂质,如铁质和黏土质等,而且杂质成分决定了碧石的颜色、条痕和外观。因此,碧石的颜色十分丰富,通常以暗褐红色最为多见,有的呈绿色,包括草绿色、深绿色或蓝绿色,有的呈浅黄色、紫色、灰色或白色,有的以单一颜色呈现或多种颜色组合呈现。碧石的颜色多样与其内含矿物有关,如其红色调多与细分散的赤铁矿有关,橙色至红色是由亚显微到显微含水铁氧化物矿物包裹体所致,而黏土质使其呈瓷状外观,并呈现白色、灰色和浅黄色。
碧石文化传承
我国古代有多部文献典籍均有关于碧玉(或碧石)产地的记述。例如,中国第一部展示国家意志的地理志《山海经》,其中就有多个篇章(包括《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大荒北经》)都有关于“多碧”的记载。中国沿革地理学的开山之作——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载有四川会理一带出碧石。此外,《云南通志》《浙江通志》《湖北通志》等地方志均载有碧石的产地。
“碧玉”一词还大量出现于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南北朝萧衍在《碧玉歌》中赞誉“碧玉奉金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有“碧玉妆成一树高”这样的经典诗句;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在《石井》中赞道“碧玉储清寒”。这些诗句已然成为经典永流传。
> 红碧石摆件
> 红碧石原石
> 红碧石吊坠
碧石品类及产地分布
红碧石,呈红色至褐红色,其上穿插有纯净透明的石英细脉,看似呈深色,酷似“水线”,广布于世界各地,如美国亚利桑那州和阿肯色州及罗德岛、匈牙利海夫斯县和新西兰等地均有产出。我国云南保山和四川西部一带的红碧石(俗称“乌石”,与“南红玛瑙”共生,被称为“乌+玛”),最初产于二叠纪玄武岩中,因含有较多的赤铁矿(致橘红色)和钙铁榴石(致褐色)杂质而表现为不透明状。与此类似,内蒙古的红碧石,呈紫红色,产于乌拉特中旗的灰色、灰红色气孔状玄武岩层中。
绿碧石,自然界中相对较少,主要产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斯洛伐克比斯特里察地区、冰岛东部地区、阿根廷密西昂内斯省等地。我国新疆的绿碧石呈淡绿色,以脉状或透镜状产于富蕴地区的斑状花岗岩中;内蒙古“阿拉善玉”中的碧石,以绿碧石和红碧石较为常见,有的绿碧石上带白色放射状图案,宛如怒放的菊花,尤其以七彩碧石最为珍稀。
黄碧石,时常与红碧石共生,自然界中相对较少。荷兰海尔德兰省、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葡萄牙贝雅地区、意大利威尼托地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均有产出。
碧石还可按条带状构造和特殊图案分类,主要包括缟碧石、火焰状碧石、眼球状碧石和图画碧石,等等。
缟碧石,具有平直条带状构造,由深色与浅色条带交互排列组成,与缟玛瑙的区别在于含有更多的杂质成分,并且条带更平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和美国俄勒冈州有产出。
火焰状碧石,具有火焰状构造的独特纹理,状似燃烧的火焰,给人以动态的美感,这或许是碧石中不同颜色相互交织所引起的,与四川西部“南红玛瑙”的“火焰纹”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国爱荷华州以产出具有火焰状构造的碧石而闻名,而科罗拉多州则以碧石呈重晶石的假象而令人称奇。
眼球状碧石,含有大量不同颜色的球体或球形包裹体。这是由于在高度硅化的流纹岩或凝灰岩中,针状石英和长石晶体呈放射状集合体,为这种碧石中所见的球状构造提供了基础或种子。这种碧石既可以在红色基底上显示白色或灰色环形纹,又可以在白色或黄色甚至黑色基底上显示红白相间或红黑相间的环形纹,主要产于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此外,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也有产出。
图画碧石,是指含有浅褐色至深褐色或黑色带状或树枝状包裹体而呈现风景图案的碧石,它可能是碧石化的流纹岩,主要产于美国俄勒冈州、俄罗斯奥伦堡州(传统上称“Orsk碧石”)、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和新西兰等地。
碧石的真假鉴别
碧石中最常见的当数红碧石,其主要鉴别特征有四:一看颜色,多呈暗红色;二看光泽,整体发干,没有什么润泽感;三看通透性,强光手电照射下,其石性重,几乎不透光,偶尔也具有微透光的特质;四看净度,不会有任何裂纹和黑斑黑点,但可有透明的“水线”。
> 美国密歇根州的条带状碧玉铁质岩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