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的真相!和田玉“翳糖”下的真相
admin
479
又没弄明白这遣词造句与玉石具体形态间的关联性吧,而今天我们就不妨从这种较为特异的糖色着眼”主要是因为玉石中次生的这种糖色如同芦花一般”这刚好就与翳字中病态、羽毛的两个含义相契合。根本就与这种玉石的形态风马牛不相及”
熟悉笔者的人都知道,我不是个斤斤计较、爱咬文嚼字的人,更何况自己的文化水平也不高。近些年来又多用电脑,更加重了提笔忘字的旧疾。但去年我还是因为提醒一位新疆籍主播滥用错别字,不懂装懂的误导爱好者,而遭到了网络攻击。
起因便是此君三番五次的将“翳糖”写作了“翕糖”,他可能是道听途说,既不认识这两个字,又没弄明白这遣词造句与玉石具体形态间的关联性吧,所以才言之凿凿地大谈自己的“高见”。而今天我们就不妨从这种较为特异的糖色着眼,来看看和田玉质地的优劣,以及玉器行业的真实生态。首先,之所以用“翳”这个较为生僻的字,主要是因为玉石中次生的这种糖色如同芦花一般,呈絮状、斑点状的分布。同时它还是侵入到玉肉中的一种不良瑕疵,这刚好就与翳字中病态、羽毛的两个含义相契合,实在是既形象又生动,还便于大众的理解。(至于仅代表开合之意的“翕”字,根本就与这种玉石的形态风马牛不相及,在此也就无需驳斥了。)这种糖色在民间也俗称为“麻糖”,应该是取其密集排列,貌如芝麻糖之意,也很贴切。而其与“火龙果”、“桂花糕”的区别,仅在于黑褐色的颗粒更为细小密集,且常常依托在浅淡均匀的糖色之上。但这三者都是在玉石生成之后,处在山料阶段,由外界的锰铁盐物质,从玉质较为疏松的结构缝隙侵入形成的。与之情况相似的还包括停留在子玉浅表层的“猴毛”与“水草花”,只不过后者是在玉石脱离原矿后,风化过程中渗透的。这也就为近年来人们利用化学试剂清洗,所谓的“拔猴毛”留下了操作的可能性。而谈到和田玉的糖色,我们就不得不搬出其中的佼佼者——且末糖白料。在外界的宣传里,人们往往将之形容为油润、老熟、致密度均不输子玉的高品质山料。参玉也承认,在二十多年的接触中,我也曾见到过几枚这样的且末老料,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白度都不高,糖色沁入不深。而今天以此名目在售的,却多是任由糖色肆意长驱直入,结构非常松散,以至于白度不错的劣等货色。如果您整体比较糖色在各种产状和田玉中所占的比例,还会发现它在山料中占比明显高于子玉,这其实正好反映了糖色和田玉质地松脆,在自然淘汰遴选中,大多数被撞击破碎的真相。即便是极少数的存留到了子玉阶段,人们也是习惯称之为“单糖”,这个充满动感的“窜”字,不刚好是表明了它“趁虚而入”的本来面目吗?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前文提到的这几种糖色与包裹体,都可被视作是玉质不佳的佐证,并不值得卖弄夸耀。而从这件小事里,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两个事实,其一,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下的点滴智慧,值得我辈去逐字“细嚼慢咽”。其二,别看许多主播都穿一身唐装,故作高深莫测之态,这个行当的从业者,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实则良莠不齐。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