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翠性能不能具体形象的解释一下
南方地区空气中的湿度高,水汽大,翡翠的失水较北方要缓慢得多。记得三年前民仁福店展示了些翡翠的原料当做样品专门给顾客讲解翡翠A、B、C货用。其中有一块厚的片料,细糯种,带黑癣的墨绿色,片料上当初没有绺和裂,经放置了两年多后,有次在给顾客讲A、B货时无意中发现它上面出现白色的细裂纹,这就是在北京空气干燥失水后的现象。由此我们告诉顾客在玩翠、收藏翡翠时要注意保养,切记不要在太阳底下暴晒,另外最好的保养即是佩挂在人身上,可贴着皮肤也可隔着衣服,即谓“人养玉”。就是把翡翠置在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小环境中,人体是最好最理想的“设备”。人体的恒温和散发出略带酸性的水汽、油渍即会通过晶隙的孔道渗透、补充翡翠已失去的水汽,从而滋润涵养了翡翠使其润泽起来,也使它逐渐变得透明起来。有时翠因材质变透明后原本有的颜色变浅(相对而言),有的又会变深,就像有色衣服湿了水后颜色变深一样,如果材料本身就含有致色元素,那么在恒温和略带酸性水分的作用下致色元素被进一步氧化,那时我们就会看到奇特的“长”色现象。
翡翠的质地分成五大种类:一、玻璃种;二、冰种;三、蛋清种;四、细糯种;五、豆种及更粗大颗粒晶体的种,五种的晶隙形成的晶隙孔道由极细微极细微的玻璃种到又大又粗孔道的豆种。豆种的晶体结构相对玻璃种的要疏松得多,据我的经验来说要把豆种的饰品“养”出来,使它变成半透明的感觉是十分困难的事。“养”它可以使它润些,如果不“养”它则“迅速”变干,失去原有的润感,时间再长就会出现许多毛病。豆种材料晶粗,在加工雕刻时也只适宜做粗线条的东西,做不了精致的雕刻,所以它不能作为收藏之用。然而,细糯种、蛋清种、一般冰种材料的翠饰品在人的养护下变化会很快,数月里就可以看到这样那样的变化,细糯向蛋清发展,蛋清向冰种发展,一般冰向近似玻璃的感觉发展,这种变化将低一档次的质感带到高一档次的质感上去。当然这种变化不是翡翠本身种质上的变化,只是在有水汽的滋润后,使其在视觉感观上有了变化。因此作为真正的收藏传世,则要挑选冰种、玻璃种的东西。
自然界原本冰种、玻璃种的东西稀少,近年来,冰种和玻璃种的饰品价格也就上扬。自然界造物就是那么神奇,水清则无鱼,有了冰种和玻璃种,上面就很难挂有翠色,有颜色的则种差的很多,种色俱佳的是翡翠中的极品。
翡翠常说“底”和“翠性”,究竟是什么意思?
翡翠常说“底”和“翠性”,究竟是什么意思?确切来说,“底”是指翡翠的纯净度以及其与水、色彩之间的协调程度。翡翠的“底”从好到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玻璃底、糯化底、糯玻底、糯冰底、冰底、润细底、润瓷底等。
(1)玻璃底
透明无杂质,结构细腻均匀。隔1厘米厚翡翠也能看清字或物。种老水好,全部由硬玉组成,非常纯净,不含任何杂质,质量极好。玻璃底往往与玻璃种相互融合。
(2)糯化底
透明至微透明,色泽均匀化的开。无杂质,属老种。质量很好,仅次于玻璃底。
(3)糯玻底与糯冰底
介于玻璃底和冰底之间。
(4)冰底
冰底翡翠有冰碴存在,看上去像稀饭,因此往往又被戏称为“稀饭底”。除冰碴状物外,无其他杂质,属老种,质量好。
(5)润细底
亚透明至微透明,结构(质地)细润,底白洁净,带翠时俗称“白底青”。
(6)润瓷底
微透明到不透明,色底如瓷,杂质有多有少。绿色较多的润瓷底被称为“干青底”,当绿色占据绝大多数时,打破了种与底的平衡之后,就变成了“干青种”。简单来说,是底还是种,主要取决于某一颜色的多少。
翠
“翠性”指翡翠晶体解理面的反光,是翡翠的主要标志之一。翠性大小说明翡翠颗粒的粗细:当翡翠的平均粒度在0.2毫米时,肉眼观察不到翠性,翡翠种、水较好;而当平均粒度大于0.35毫米时,肉眼可明显观察到翠性,透明度差。翠性越不明显,说明品质越佳。
翠性俗称“苍蝇翅”,因为解理面在光线照射下,出现的一个个犹如苍蝇翅膀的亮白色反光 小面的特征。“苍蝇翅”往往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片状出现。是否具有“苍蝇翅”现象,是鉴别翡翠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并不是所有翡翠制品都有“苍蝇翅”。在表面变化小、容易抛光的成品素体中和戒指、吊坠等镶嵌类翡翠中, “苍蝇翅”往往难以见到。
观察“苍蝇翅”需要一定的诀窍:一是要在翡翠反光面上观察;二是观察部位应尽量避开拋光较好的部位,应在拋光不完全或较不易抛光的部位进行观察,如弧翠戒面的底部平面位置、手镯的内圈部位;三是尽量寻找翡翠结晶粗糙的部位进行观察。
种水色,是一块翡翠能够成为优质翡翠的基本条件。好的底,更是调和了种水色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好翡翠的关键所在。而翠性则是个磨人的妖精,它与翡翠的透明度成反比,但如果完全没有翠性,那它99%就是一颗“鱼目”。好翡翠,种、水、色、底和翠性,五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
翡翠爱好者可以私信我讨论!
标签: 冰底翡翠的鉴定方法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